张家口:身影渐远的笼屉匠(组图)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2014-10-23 09:56:47  责任编辑:丁璨

    “箅子紧,子口紧、笼帽紧”、“盖严、扣严、把手严”,这些行话,侯成林一到老张这里总要念叨一遍。他甚至还调侃老张做的品种太单一,因为当时笼箩社还生产能放进大碗热饭的磨扇笼,晾放凉皮专用的凉皮笼,甚至还做些工艺要求很高的帽盒、食盒等已经不多见的木制品。

    说起做笼屉的牛人,老张从侯成林、李双良嘴里听到最多的是他们的师傅李秋来的名字。1964年,在全市手工业展览会上,李秋来做的笼屉被评为两个知名产品之一,在当时名噪一时。没有现在的电锯、电动钻,制作笼屉的10多件工具全部由手工制成,非常简陋。李秋来制作的笼屉也没有花哨之处,他只是严格按照“12字口诀”做工。然而他做出的每一个笼屉,任何位置的部件却都可以进行调换。在纯手工的年代里做出标准化的产品,这让没有文化的老张都感到吃惊。

    面临失传的窘境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铝锅到不锈钢锅的普及,让传统手工制作的笼屉渐渐失去了市场。上世纪70年代末,红火一时的笼箩社不得不另谋出路。侯成林、李双良也改行做起了开关。可谁曾想,近些年又给几乎绝迹的笼屉行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传统手工制作的笼屉是由柳木、竹片、藤线等原料制成,不易变形,经久耐用,并且蒸出的馒头、包子、莜面等不粘屉,很好地保持了食物的原味,因此受到了一些个体餐馆的青睐。而1.2米的大笼屉更是成为了建筑工地厨房的必备。

    但对于科技主导生活的今天来说,以笼屉作为炊具的家庭毕竟是少数。由于价格低廉、费工等原因,笼屉行业依然经营惨淡。2008年,老张从沽源县来这里做帮工时还曾有3名工友。但由于生意不景气,2名工友离开了,改行做起了其他营生。去年雇主生了一场大病后,再无力管理作坊,另一名工友也心灰意冷地走了。只有老张因念及雇主这几年来对他的照顾留了下来。他没指望能挣多少钱,曾做过木匠的他总觉得这是门手艺。

    经过兴隆笼屉厂的人,总能看到这处老房子里,有一个孤单的身影在辛勤劳作着,有时还会看到两位老人登门造访,屋内的阵阵谈笑声打破了一贯的沉闷,也让路过的年轻人好奇地往里面多瞧上几眼……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赵晓刚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