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张家口科教文卫

泥河湾博物馆: 全国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

2021-07-13 11:20:48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6月24日,阳原县举办了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发现百年系列活动,泥河湾再次受到世人瞩目。2010年竣工的泥河湾博物馆是泥河湾文化全面展示的重要载体,它位于阳原县城新区泥河湾文化广场,占地20亩,主体二层,局部三层,长91米,宽53米,高17米,建筑面积4623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属国家中型展馆,是河北省目前唯一,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可满足5万余件出土文物的陈列展示。博物馆平面呈半圆弧形,面向东北,30米高的“人”字型标志柱高高矗立,象征着东方人类从泥河湾走来。

泥河湾博物馆展厅面积2145平方米,主要展现泥河湾标准地层、泥河湾古湖、马圈沟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餐食大象、侯家窑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猎马、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造工厂及于家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采集业与农业萌芽等部分场景。它采用绘画、雕塑及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全景展现200万年前至1万年前泥河湾古湖人类狩猎、采集、用火、进食和制造工具的生产生活场面。


石球

石球:旧石器时代典型的狩猎工具

在原始社会,石器是生产中的主要工具,从学会制造石器的最初阶段开始,人类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改进石器的制造工艺,使工具更为适用。不同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方式,对工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就产生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石器。侯家窑遗址的形成时期,正是泥河湾古湖大规模萎缩的阶段,那时的侯家窑人就栖息在泥河湾湖滨的积水洼地。

泥河湾博物馆馆长侯文玉介绍,石球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传统工具之一,是侯家窑遗址中最具特色的石器,仅在1976年的发掘中,就发现了107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石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据考古专家推测,这种石器既有敲击(如敲骨吸髓)的功能,又是狩猎的武器,作为飞索石。飞石索的使用方法是: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将石球包裹起来,用兽皮绳把包裹好的两个石球连的一起,绳长1.3米—1.5米,使用时甩起绳子,把石球抡起来,而后松开绳索,像现代体育项目中的链球一样,利用投掷出去的石球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击中动物的腿部或头部,将其打伤或緾紧,使其失去奔跑能力,然后捕获,或者将动物驱逐到湖边的泥潭里,将其累垮后擒获。抛出的飞索石有效射程可达50米—80米,远者可达100米。

在出土石球的同时,还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分属野马、披毛犀和羚羊等,仅属于野马的化石就达5000多枚,代表至少300多匹野马。这是侯家窑人用石球猎获野马的有力证据。所以侯家窑人又称为猎马人。

数以千计的石球告诉我们,猎马人经常开展大规模的集体狩猎,他们事先制作好大量用于飞索石的石球和其他武器,然后有计划地组织很多人到野马集中的地方进行捕猎,而且成功率很高,这是我们祖先已具有较高智慧的又一例证。

玉猪龙

玉猪龙:最早龙图腾的雏形

玉猪龙出土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的姜家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华山玫瑰燕山龙”,玉猪龙是最早龙的雏形。“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华夏儿女是“龙的传人”。

玉猪龙出土在一个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单人仰身屈肢葬,墓主为女性,年龄约40岁,在墓主右侧颈部,佩戴着这件玉猪龙。

玉猪龙为乳白色,呈“C”形,高3.3厘米、宽2.6厘米,玉质、猪首、蛇身,形状像胚胎,猪首双耳高耸,吻前伸,鼻尖阴刻皱纹,首尾相对,外侧有缺口,中部对钻大孔,耳后一小穿孔,与猪首结合卷曲部分为蛇体,即龙的原始形态。很多植物在萌芽时都是卷曲状的,如母腹孕育的婴儿呈卷曲的,昆虫在幼虫时是卷曲状,动物在休眠之时是首尾相接的。先民们认为胚胎是创造一切生命的神物,这就是龙文化之根,被视为龙的雏形。玉猪龙为红山文化“龙”的图腾。年代距今约5000多年,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

佩戴玉猪龙的墓主具有非凡的身份,是集神权与政权于一身的特权者,玉猪龙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的神器,能行云播雨、镇邪降福。它也是政权的象征,如同今天的印章,能发号施令、调兵遣将。以玫瑰花为象征的中原仰韶文化和以龙为图腾的东北红山文化在桑干河流域相撞融合,从此拉开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帷幕。

5000年前,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桑干河一带征战融合,创造了中华民族公认的“龙”的图腾,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中华民族从这里走来”成为河北省三大文化品牌之一。

侯文玉告诉记者,199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姜家梁遗址挖掘出土6000多年前的玉猪龙时,因当时阳原不具备保护文物的条件,玉猪龙一直在省文研所保存。后来,在阳原泥河湾博物馆工作人员努力下,2019年12月15日,玉猪龙终于回到阔别24年的“老家”阳原,并成为“镇馆之宝”。

彩陶瓢形器

彩陶瓢形器: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

瓢形器出土于姜家梁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桑干河北岸,阳原县东城镇西水地村。1998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挖掘发现,属于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

瓢形器为泥质红陶,球径为22cm,圆口径8cm,通高32cm。直柄中空,末端封闭,在近末端处有两个相对称的穿孔,柄与空腹球体自然连为一体,球体在近柄处有一圆口。

我们祖先学会了将柔软的粘土,通过炼制变成坚固的陶器。在姜家梁遗址,就发现了大量陶器,有陶盆、陶罐、陶豆、瓢形器等。其中大部分器物以灰陶为主,仅有一件彩陶器物——瓢形器,这种形状的器物在其他遗址中也比较少见。

侯文玉告诉记者,那件彩陶器物因为很像民间舀水用的“瓢”的形状,故阳原老百姓把它称之为“瓢形器”。那么祖先当时是用瓢形器来盛水的吗?仔细研究,这个瓢形器的口比较小,好像不适合舀水。关于它的用途有很多种猜想,第一、韩国和日本的专家认为它的名字应该叫“播种器”。把绳子穿过长柄套在头上,一边走一边拍器物,种子会随之从腹肚中的圆口中撒出,以起到播种的作用。第二、有人认为这是一件“香薰器”,当时先民们住在茅草屋里,每逢夏季蚊蝇较多,可以在腹肚里放上一些艾草或其他防蚊蝇的植物点燃熏之。听起来也很有道理。第三、认为它是先民们用来保存火种的器物,因为把火种放进去,既能通风不熄灭,又能燃烧的很慢,能保存较长时间。先人们取火,不象今天这样容易,保存火种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第四,认为它是祭祀礼器,腹肚前那个空空的圆口,则是“天眼”,可以洞察未来,预知一切……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是脑洞大开、思维活跃的人。(燕都融媒体记者张岩 通讯员付有才 仝辉 樊瑞谦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