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张家口区县动态>>

河北高速宣大管理处驻阳原县马圈堡村工作队扶贫工作纪实

2019-04-24 16:55: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走进阳原县马圈堡村,只见一座座气势宏大的连体蔬菜大棚排列有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棚里呈现的是村民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成为田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村南边山坡上安装的太阳能发光板,远看好似一片蓝色的海洋。错落有致的民居、干净整洁的街道、交相掩映的绿树、宽阔热闹的广场……村民们有说有笑、精气十足,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发展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铺展。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一支队伍的到来——河北高速宣大管理处扶贫工作队。这支队伍,年轻有为,朝气蓬勃,主动扛起了脱贫重任;这群人,迎难而上,殚精竭虑,硬是啃下了扶贫“硬骨头”;他们胸怀一颗赤诚的心、一腔沸腾的血,无怨无悔,忘我工作,将全身心都投入到脱贫帮扶工作中……

尽锐出战使真劲

河北高速宣大管理处党委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联合省委党校强化保障支持,做好坚强后盾。按照“精挑细选,尽锐出战”的原则,管理处党委派出了魏伟同志为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有政策宣传骨干亢海力、土建和房建工程师马占海,同时还有李利强、闫林等多名同志常驻帮扶,可谓是扶贫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和骨干力量,不同的年龄结构和工作经历为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摸清庞大的贫困人口底数,工作队员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骑上自行车挨家挨户调查走访,有的人白天不在家,他们就在午饭和晚饭时段入户,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他门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入户时发现重病户急需救助,就在单位发起但倡议,动员大家捐款1.1万元,解贫困户之所困。去年清明节那天下起了大雪,队员们挨家挨户检查房屋安全情况,把住窑房、有安全隐患的2户单身老人转移到村委会居住,直到深夜才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来到林区查看杏扁冻伤情况,为受灾户申请救助补偿。他们在帮助村里修路、完善水利设施、实施危房改造、建设蔬菜园区和交易市场、增设安保监控、升级照明系统并检修线路以及教育引导群众等重大脱贫任务中充分施展才干,真扶贫,扶真贫,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老百姓口碑。

宣大管理处党委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根据各处室职能设立8个专项小组,全力保障驻村帮扶工作;组织全处78名干部与全村392户贫困户全部结成帮扶对子,每名职工至少帮扶五户,开展满足微心愿活动,贫困户急需什么,就帮他解决什么,切切实实解决了贫困户的具体生产生活问题。在扶贫过程中,魏兴光、胡东、段海军、肖志广等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帮扶工作,多次到村调研指导,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入户慰问困难群众,为队员们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保障支持。自开展帮扶以来,管理处累计自筹资金30余万元,申请国家帮扶资金370多万,争取社会帮扶资金10余万元,捐赠的各类物品器材不计其数,为马圈堡村实现高质量脱贫提供了保障。

产业扶贫拔穷根

马圈堡村位于阳原县中南部,456县道穿村而过,是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有着1600多人的大村,过去全乡的煤炭开采业曾红极一时,带动了该村劳务输出和服务业发展,村民们不用种地就能挣钱过好日子。国家煤炭资源整合政策实行之后,村经济产业受到很大程度影响。依赖煤矿经济过宽裕生活的日子一去不返,村民们不得不回归到传统大田种植发展路径上,由于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种植结构单一,一直没有好收成。3年前村里虽然打了4眼机井,但由于没有配套供电和管护设备,也没有办理手续,再加上管理不到位,一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为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工作队一班人率先从改善水利设施和灌溉条件入手,在县、乡政府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农田水利设施改造项目,使全村水浇地面积扩大到2000亩,为农业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受制于气候和地理条件,发展农业虽然困难,但仍然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之举,也是最为稳定的脱贫措施,这是工作队与村干部经过反复思量达成的共识。农业生产中大棚菜的附加值相对较高,全体村民一致要求把原有的蔬菜大棚建设好、利用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工作队经过深入调查了解,与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在蔬菜大棚和交易市场的建设上做文章、发狠力、下硬功,让这些蔬菜大棚真正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聚宝盆”。2018年7月,在管理处和省委党校的联合支持下,筹集资金40余万元,全部用于蔬菜种植园区和交易市场建设。合计增建保护围栏2600多米、铁艺大门3套、管理用房5间、监控设施11套、照明设施12套,规范化建设初具规模。为提升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软实力,工作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700余人次,多方联系农产品公司和专业经营团队开拓营销渠道,着实下足了功夫。“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随即,多位承包商主动找上门,话语权重新回到了乡亲们手中,当年增收9万多元,平均每户可分红500多元。河南一位种粮大户专门跑来一次性签订了5年租赁合同,预交租金20多万元。

仅仅依靠蔬菜大棚和交易市场,还无法保证贫困群众持久稳定脱贫,多重收入保障才是硬道理。借助县里实施光伏产业的大好机遇,管理处领导和工作队的同志积极争跑,主动与县乡政府和扶贫部门对接,整理完善资料、选择合理位置,最终促成投资100余万元,总装机容量42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安装使用,当年实现集体分红10余万元。为了让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形成“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考察了多家企业,一家一家比选分析,最终确定当地一家效益不错的塑钢门窗厂作为入户费投资对象。为了给村民争取最大利益,工作队反复与塑钢门窗厂谈判,并承诺在运输、环保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最终促成74.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当年贫困户实现分红7.5万元。现如今,蔬菜大棚及交易市场、光伏电站和入户费门窗厂投资收益共同组成了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三驾马车”,成功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精准脱贫之路。

村容村貌换新颜

对“贫困”这个词的理解,工作队员们以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电视上,可自从到了马圈堡村那天起,他们就有了新的深刻体会。因为看到村子里垃圾遍地,还有部分人住在原始简易的窑洞里,以及落后的公共服务设施,离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让村容村貌靓起来,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丝毫不比发展扶贫产业轻松,大家对此有清醒认识。于是,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事业启动实施了。

住房安全是脱贫摘帽的重头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由于牵涉到群众切身利益,同时也面临资金上的难题,工作难度非常之大。在改造贫困户危房时,通过测算需要资金太多,而上面争取资金有限,但危房又不得不改造,怕雨季又遇险情。最后工作队和村干部开会研究决定,分头去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动员大家自筹部分资金,彻底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坚持下,危房户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顺利完成了危房改造97间(包括新建51间、修缮46间)。

与此同时,文化、教育、健康及就业扶贫等一项项惠民工程同步推进,累计筹集投入各类资金10余万元,在村里新建水泥路200余平米、增加太阳能路灯13套、升级监控11路、修缮公厕3处、安装扶贫宣传标牌6块、粉刷标语7条、配备LED显示屏和电脑2套,生活环境提档升级,人居品质显著提升。现年74岁的刘桂兰老人,搬出窑洞住进新房,看到宽敞明亮的房间,干净的灶具,激动地说:“没想到,我这么大数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共产党,感谢工作队啊!”

志在脱贫增动能

造成一个地方的贫困现状,既有自然地理条件上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贫困群众缺乏摆脱贫困的内生力量。扶贫就要扶到群众根子上,为了让群众从“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工作队员们一直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振脱贫之志上努力探索,积极尝试,特别是结合全县开展的“干部沉下去,群众动起来”主题实践活动,坚持创好载体、领好路子、找对方法,汇集起志在脱贫的强大动能。

2018年7月初,马圈堡村建成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不到半年时间,工作队先后开展了5次集中讲习,还举行了数十次流动讲习,大部分都是深入田间地头,用最接地气的通俗语言与百姓交流,把党的好方针、好政策灌输到群众心里,让老百姓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马圈堡村讲习所被市、县委宣传部确定为重点讲习所,工作队员们的精彩宣讲深受广大百姓喜爱,成为马圈堡村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在发挥好讲习所宣传激励作用同时,工作队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动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通过集体资产收益给予奖补,让大家明白“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道理;通过开展树模范评典型,起到“选树一个、带动一片”示范效应,在全村营造了良好社会风尚……

“今后我们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认真解决‘后两年’和‘两年后’的问题,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展现“高速力量”,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发出的承诺。(通讯员田建辉、王月良)

责任编辑:郭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