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观点

让城市地名成为有意义的文化符号

2018-06-13 10:52:18 来源:张家口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日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7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其中一条重要信息受人关注:2017年全国清理整治7.5万多个“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经过整治,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甚至闹出笑话的地名终于变得通俗易读。这也表明,让生于本土的“地名文化”归回本真,真正成为有意义的城市符号,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留心观察,不少城市确实存在着滥用洋地名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住宅小区、商场酒店等更为严重。从“香榭丽舍”小区出发,约上家住“维也纳花园”的朋友,去“曼哈顿广场”逛街……听起来如此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城市建设者一味地追求“洋名”,无外乎标新立异、吸引目光之意,但不考虑本地实际的照搬照抄,甚至“土洋结合”、生拉硬拽地拼凑地名,不仅不会提升城市品位,反而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东施效颦”,更容易延伸出文化不自信的印象。

在西方地域文化和语境中,洋地名确有其独特的韵味。同样,在汉语言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的熏陶之下,我们的地名文化同样内涵丰富、意味深远。一些地名更是印证着历史变迁、饱含了传统文化精髓,值得我们敬畏和传承。要知道,作为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地名不仅有社会公共信息之用,更在文化传承、国家治理、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滥用洋地名的现象确实应该得到有效治理。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国就以条例的形式对地名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近几年,我市民政和城建等部门也对一些地名进行过规范。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一些开发商仍旧坚持使用洋名怪名,或是采用“阴阳手法”,向主管部门审核报批时用本土名称,对外宣传时则改用“洋名”。今后,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地名命名的审核、监督和指导,运用强制力规范命名的同时,也要辅以必要的公示途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民智、汇民意。另外,也需要一些房产规划设计和开发者能够改变不切实际、过分求“洋”的理念,多从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和认真谨慎的责任感对待地名命名,让城市地名成为名声斐然的文化符号。(王棣)

责任编辑:郭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