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张家口社会民生

李博文:“第一书记”的扶贫事儿

2017-05-17 16:17:47 来源:张家口日报

来张北县许家营村一年多了,李博文变黑了,也瘦了。

身为河北农业大学科研院院长、教授,河北农大驻张北县许家营村第一书记,此时的他看起来更像个地地道道的村干部。

做脱贫规划的“设计人”

对李博文来说, 扶贫这个词, 并不陌生。

他常说, 能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段,他要用心去改变这个贫困村。事实上,从2016年2月23日踏上精准扶贫之路起, 近400天的时间,他都是这么做的。

出生在农村, 他曾经白天上学读书,晚上回家温习功课,半夜三四点就要扎紧腰带出门放羊。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根就在农村。” 李博文说, 上班后, 一直与 “科技农业” 打交道的他,更是见证了身边太多扶贫的成与败。

“咋会穷成这样?” 这是2016年2月份,李博文初到许家营村后,看着村中的 “残垣断壁”发出的一句感叹。

近15年间, 许家营村没有一户村民添过新房, 村内部分房屋破败不堪,村民纷纷外出打工,人数从800多人减到300多人。

而且,长期贫困的许家营村已经陷入了 “贫困怪圈”——老百姓在土地肥力非常弱的沙土地上种莜麦、小麦等价值较低的作物,仅能有果腹之用,一听说有可以投资赚钱的项目,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赚钱,而是生怕亏本。

面对这样的情形, 半辈子和 “农民”、 “农业” 打交道的李博文, 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想要让群众脱贫, 就要挖掘思想根源,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驻村工作组驻地,李博文和同事闫红飞、窦铁岭在数次彻夜深谈后, 定下了这个方向。

言传身教送“致富经”

3月7日,李博文带领驻村扶贫工作组召开了村民代表动员大会。会议现场,李博文从扶贫成功典型案例到农业技术,再到工作组方向,深入浅出地把“致富经”传递给村民们。

时至今日,李博文在动员会上说出的 “一亩园 (大棚) 等于十亩田”, 仍然萦绕在不少村民耳边。光说不练假把式。 李博文很快在村里找了一块20多亩的试验田,让村民们见到了他的 “真功夫”。

“这20多亩地上搭起大棚, 种上马铃薯、 菜花、 葱头等二十多种农作物,每块田都插着情况介绍牌,让村民看个明明白白。”李博文说。

“说”、 “做” 双管齐下, 许家营村村民的致富劲头逐渐被激发,渐渐有人向李博文打听 “咋种大棚?” “效果好不?”

许家营村人均耕地较多, 土壤好,适合种植蔬菜大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李博文发现种植蔬菜是一条门路。

李博文知道,许家营村脱贫致富的机会来了。

在李博文的动员下,村民们开始对种植大棚蔬菜产生了兴趣,争先恐后要求建大棚。 “听李教授说,一亩园十亩田, 种一亩大棚相当于种五六亩大田,我们家就决定种了两个大棚。” 薛玉林说。

如今,村里已新建起蔬菜大棚257个,李博文和队友们还积极争取到补贴有机肥590吨,协调政府补贴资金上百万元,培植起以架豆为主的大棚蔬菜产业,架豆批发价平均2.5元/斤,促进增收250万元以上。

为精准扶贫找到支撑点

和村民们逐渐熟悉后,入户、交心,李博文慢慢理清了产业脱贫的思路。

增收致富,产业扶持不可或缺。

经过科学严谨的试验和分析,李博文认为,许家营村可以将大棚种植芸豆作为主要致富来源,每个大棚的建设费用需要六七千元左右。

许家营村是战海乡最贫困的山村。村民收入主要靠务农, 虽人均耕地5亩, 但自然条件恶劣, 平均海拔1650米, 年均气温2.6℃, 无霜期90~100天, 风害、 冰雹等灾害频发。 想让长期贫困的村民拿出六七千元建大棚,不是一件容易事。

为了解决村民们的资金困难,李博文向当地政府部门要来了 “全村每建一个大棚补贴三千元”的支持。可即使如此,村民们也不愿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老伙计, 该是咱们村委班子、党员干部向前冲的时候了!”李博文口中的老伙计是许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屈生英, 经过李博文和屈生英多次动员后,以村委班子和党员干部为先锋,村里有16户决定投钱建257个棚。引导强户帮弱户,安排贫困群众就地打工。

如今,大棚蔬菜带动全村打工收入70万元以上, 贫困户人均增收3900多元, 并出现了村民返乡打工的可喜现象。

去年,许家营村种植的大棚芸豆陆续丰收。

“应用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全程技术服务,使大棚蔬菜叶大肥厚浓绿,角长提高3厘米以上,果形周正肥厚, 保鲜期长, 根本不愁卖不出。” 李博文说,当时每斤能卖到两块多,好的时候甚至达到4元左右,投钱建棚的农户多数都已经收回了成本,明年再种就是纯赚。

此外,芸豆丰收时节,村民就地打工日工资100元左右,4个多月的收入可过万,实现了 “就地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去年, 大棚种植带动全村打工收入70多万元, 村民纷纷返乡打工。

与此同时,李博文带领工作组重点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100亩,指导了快速育肥肉牛105头、 肉羊1200只, 引进企业投资150万元, 开发了旅游农庄, 引导村民组建了 “种植专业合作社”, 争取河北农大10万元帮扶资金,为村里购买了大型农机具,由农民合作社托管,构建了农机服务平台,免费为贫困户耕地,李博文和工作组一点点地摸索, 逐渐趟出了 “许家营村扶贫模式”……

一桩桩, 一件件, 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谈起下步工作计划,李博文说: “虽然许家营村2016年已经顺利实现全村脱贫出列,但这里永远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的老百姓就是他的家乡人,我和扶贫组还要努力把这里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李博文的扶贫 “新” 路仍在继续……(记者孙琳 通讯员王英军 张树军)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