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张家口社会民生

记张家口全市卫生系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杜平

2017-04-17 19:24:14 来源:张家口日报

4月2日13点45分, 从石家庄飞来的航班平稳降落在张家口机场。

当杜平的身影透过熙攘的人群,出现在接机口时,一捧捧鲜花第一时间送到了他的面前。虽然周身的倦意还未褪去, 但他的脸上却挂满了幸福的笑容——这位80后的超声医生, 刚刚成为中华骨髓库第6380例、 河北分库第322例、张家口市第12例同时也是全市卫生系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已被送到遥远的黄浦江畔,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患儿送去重生的希望……

一个12年前的“约定”

杜平出生于保定,2003年大学毕业后, 进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市建国医院) 超声科工作。2004年5月,在医院组织的一次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中,他毅然挽起衣袖,参加了无偿献血,并留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医生的职责本就是治病救人, 如果有机会用我的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为什么不呢?” 谈到当时的初衷, 杜平说。

爱的种子虽已种下,但非亲缘人群骨髓配型成功率仅为约四万至十万分之一,是否能够开花,谁也不知。

2016年9月的一天,正在为病人进行超声检查的杜平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接起细听,是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 “经检索,您的血液细胞的初配型与一位患者相合,您是否愿意进行进一步配型检查和捐献……”

“我愿意!”他回答得毫不犹豫。

妻子李婵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你救人我双手赞成,可万一伤了身体怎么办?”

妻子不懂医理,有这样的顾虑他并不意外,于是他便从医学的角度耐心解释: “没你想得那么严重,就跟献成分血差不多……”

家人这一关总算是通过了。他开始戒酒,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他说,要努力通过接下来的高分辨检测和捐献前体检,希望最终能顺利帮助到那位素不相识的有缘人……

一次义无反顾的捐献

原定的移植时间是今年2月,就在杜平即将准备启程前往石家庄之时,突然传来了患者病情出现反复的消息。3月7日, 终于等来了再次捐献的通知。由于距上次体检超过了规定的三个月,他重新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

移植时间最终确定在3月30日。

3月24日,杜平踏上了前往石家庄的火车。25日,刚刚走出火车站,他便收到了一条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发的微信,信是患儿父母写的: “是您给了我儿子和全家活下去的希望,说一声感谢不足表达全家对您的感恩之情……”

读罢,这个七尺男儿的眼泪刷得掉了下来。

26日开始动员剂注射,每日两次,尽管药物的副作用让他感到疼痛不适,但他一直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巧合的是, 正式采集的前一天正是他36周岁的生日,吹灭蜡烛的那一刻,他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接受他的造血干细胞的那个孩子健康、平安!

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整整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杜平的胳膊必须保持一动不动。时间一长,腰酸背痛,浑身不得劲儿,可他脸上却始终挂着笑容,尤其是看到殷红的干细胞悬液顺着导管流入血袋时,仿佛所有的不适都烟消云散了。他知道,那是另一个生命重生的希望!

很快,成功采集的193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被第一时间送往了上海……

一份爱心传递的喜悦

“飞机到了,飞机到了!”

张家口机场的接机口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市建国医院)院长王长卿、纪检书记魏雅鸿、副院长闫金梅等人手捧鲜花,同市红十字会代表一道,不住地向人群中张望,焦急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与他们一起等待的,还有杜平的妻子。

“杜平做出这样的决定, 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作为杜平的主管领导,医院功能科主任杜宇说,平时的工作中,他就是一个踏实认真、始终将患者摆在第一位的好医生, “只要患者有需要,他总会第一个冲上去!”

“看,杜平出来了!”

话音刚落,早已等候多时的人们一起上前,纷纷递上手中的鲜花,来迎接心目中 “英雄”的回归。

成为全市卫生系统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 记者问他, 此刻有什么感想,杜平掏出了自己写给那位患儿的一封回信,上面写道: “你我素不相识,是爱心与生命把你我相连,我希望用生命的火种为你重燃绚丽的人生,愿你在重获新生后的道路上活得精彩、传递大爱!”

他说,正如自己当初选择留样时所说:我是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如果有机会用我的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为什么不呢?(记者胡程利 通讯员杨娜)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