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张家口经济要闻

产业脱贫结硕果 阳原县东城镇发展特色产业纪实

2017-03-20 19:29:13 来源:张家口日报

阳原县东城镇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坚持改造“老”产业、做强“特”产业、培育“美”产业,全力发展皮毛加工、葡萄、林果、制种、杂粮、竹柳种植等特色产业,年创经济收入上亿元,让产业脱贫唱“主角”,增强稳定增收致富的后劲。2016年,全镇有3个行政村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525个农户,924口人实现了稳定脱贫。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浇灌着脱贫幸福花开农家,为全镇农民群众拓展了创收门路。

新理念 改造“老”产业

皮毛加工业是阳原的传统产业,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曾为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创造了 “辉煌”的年头。

近年,由于国际国内皮毛市场不景气,加上皮毛加工户注重数量上增加,忽视了质量,皮毛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致使皮毛加工业进入了低潮,许多皮毛加工户停业关门又开始从事务农。为了改造提升皮毛加工业,镇党委、政府多方走访论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皮毛加工户从分散型向联合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手工型向机加型、皮料型向皮衣型、代销型向直售型转变,提高皮毛产品档次,拓展销售市场,使皮毛加工业走出低潮。到2016年底,全镇皮毛加工户发展到4000多户,从业人员8000多人,年加工各种皮件80多万条。同时,以东城村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60多个村庄,1200多家皮毛加工户,从业人员2600多人,年创经济收入1500多元,许多农户从事皮毛加工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为了巩固壮大皮毛加工产业,镇、村成立了皮毛协会,坚持在政策、资金、技术、用地、销售等方面给予帮扶。多方争取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为皮毛加工户及时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对发展皮毛加工业贫困户, 先后发放缝皮机1500多台,变手工缝制为机加工,不仅提高了加工工效,又保证了皮毛产品质量。

新举措 做强“特”产业

创新农业生产发展,改变传统种植业,做好做强特色产业,引导农民群众调结构、增效益,依靠发展创收产业脱贫致富。

五马坊村党总支、村委会,引领村民跳出单靠种植粮食作物的圈子,大力发展鲜食葡萄种植,开拓增加经济收入的门路。到2016年底,全村480户农户,种植各种葡萄3000多亩,品种增加到10多个,葡萄销往北京、山西、内蒙古、张家口、宣化等地,葡萄种植产业年为村民创收1200多万元,人均创收8700多元,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去年,全村整体实现了脱贫出列。西水地村发挥土地水利优势条件,积极组织帮扶村民户发展玉米制种产业,走出了一条持续增收的新路子。全村210家农户,种植玉米制种2000多亩, 创经济收入302万元,比种植老玉米增收86万多元。 “往年种植一亩老玉米才收入1200元,卖不出去还得想法子储存,今年种植一亩玉米制种就能收入1600元,有这样的脱贫好产业,咱农民的生活会越过越富裕”。村民闫志山满脸喜悦地说。

改变农业基础条件,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基础。近三年,镇、村多方争取筹措资金1150多万元,先后打深机井21眼,兴修配套防渗渠16000多米,解决了发展特色产业水源不足困难。

新思路 培育“美”产业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东城镇坚持培育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先行,自力创造稳固的经济基础,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七马坊村引进山西大同客商投资2200万元,兴建了竹柳产业种植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村300户农户, 自愿流转土地1700亩,培育竹柳苗圃400亩,种植竹柳板材林700亩,竹柳能源林600亩,顺利实施了一期种植计划。按照土地流转合同规定,竹柳公司每年付给农户土地流转费80万元,优先雇用土地流转户百余名农民,年发放工资140万元。竹柳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还给村庄周围带来了浓郁“绿色”,有效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美”的享受。镇政府引进阳原东润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实施了光伏发电站二期项目,年上网电量达13546万千瓦时,使沉睡多年的荒山荒坡变成了活资产,农民群众从土地转让中得到了实惠。(记者吕永清 通讯员晓英 国飞 红鲜)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