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张家口社会民生

观察:孩子啊别迷失在手机里

2017-02-28 17:34:18 来源:张家口日报

“唉,我明明记得我的微信支付里是有钱的呀?”日前,市民段女士在用微信支付一笔大额消费时,账户却显示余额不足。疑惑的她点开了消费记录,发现自己的账户在近一个星期内就产生了几十笔消费,全部汇入女儿每天听故事的公众号的账户。经询问女儿后得知,这些钱全部被她用来买故事了。

段女士的女儿今年8岁,很喜欢读书。最近在微信上发现了一个公众号可以读故事给她听,很感兴趣。根据故事的长短不同,收费也不同,有1.99元、3.99元、6.99元等不同价位。“之前都是我来帮她买,到一定数额我会控制,可能她越听越入迷,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自己买。”

孩子抱着大人的手机玩,已经成了家庭中司空见惯的场景,许多家长对此不以为然,也不加阻拦。而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话工具或游戏机那么简单。在寒假期间,像段女士这样情况许多媒体都时有报道,反映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13岁女孩打赏“主播”花掉父母25万

日前,央视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例。上海市的孙女士意外发现微信钱包里少了2万元。再一查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卡,里面的23万多元也没有了!孙女士立刻打开支出明细,发现从去年12月开始,她的账户每天都有两三笔支出,每笔支出的金额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最多的一次,竟高达9500元。这些钱都转给了腾讯公司

在孙女士夫妇的追问之下,13岁的女儿小卞承认,是她偷用母亲的手机,购买大量虚拟货币打赏给了一位男主播。

据了解,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这位男主播与小卞是“师徒关系”。而要构成这种“师徒关系”却需要真金白银。据小卞说,要成为师徒关系需要送两架“飞机”,一架“飞机”需要花费6666虚拟货币,也就是666.6元,两架“飞机”就是1300多元。为了怕父母发现,每次打赏后,小卞都会把消费提示短信删除,因此孙女士一直不知情。

对于如何拿到妈妈的支付密码,她说,妈妈设置的比较简单,她用其它密码试了试就出来了。

然而,虽然孙女士夫妇选择了报警,但这种“打赏”行为是自愿的,并未构成诈骗,公安机关也无法受理此案。

除了打赏“主播”,手机游戏也成为了青少年网络支付的“大头”。北京市民房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他7岁的儿子为一款名为“部落冲突”的游戏花费了近4000元。

未成年人未经父母许可进行的大额消费可追回

对于这些青少年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额消费,还能追回来吗?记者就此咨询了相关律师。

律师介绍说,根据《民法通则》,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它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只有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才能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而,对于未成年人发生的重大的赠与,是要有父母的追认才算有效,否则可以要求返还。

这些孩子都未满16周岁,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支付款项也是在账户实际拥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从法律角度来讲,类似事件一旦发生,未成年人未经父母许可所进行的大额消费是可以追回的。但是律师也说,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因为家长必须要举证这些的确是孩子的行为。从现实的角度看,由于家长很难证明是孩子所为,要求返还这些巨额消费存在难度。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需加强

记者发现,孩子拿着家长的手机进行高消费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是寒假期间,这种案例出现了井喷式的高发。

春节期间,广东中山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用家长的手机购买游戏道具,一周的时间内,他通过手机支付,花了1.6万余元。

还是春节期间,山东莱芜一个6岁男孩用家长的手机玩手游购买游戏装备,6天时间花掉了5万多元。

此外,类似事件之前也发生过不少。去年4月8日,福建省12岁的男孩为讨自己喜欢的主播开心,偷拿母亲手机充钱购买昂贵的虚拟物品送给主播,一个月花了近3万元。

在此背景下,2月16日,腾讯上线了“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该平台具有实名认证并绑定未成年人游戏账号、子女登录游戏及消费实时提醒、消费额度设置、游戏登录时段设置、一键禁止游戏等功能。通过该平台,家长可一键禁止孩子玩游戏,还可以查询孩子账号最近7天的游戏消费记录。

除了技术手段的控制,还需要家长从心理上认识到青少年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现在的孩子都是在手机、电脑大量普及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成熟度,与父母小时候的那种状态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孩子都在非常小的时候就接触了数码产品,有时,他们对于手机支付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了父母。所以父母应该心中有数,对这种消费行为加强监管。

另外,在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中,也提出了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点至8点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的相关规定,从制度层面给青少年网络安全加了一把“锁”。(记者王海超)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