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张家口社会民生

重访身边的榜样——张家口市公益之星

2017-01-23 16:41:39 来源:张家口日报

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身边正能量,从2016年底,我们开启了重访先进人物之旅。他们有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岗位楷模,有城市流动的“名片”——出租车行业的“雷锋车队”,今天我们继续重访之旅,走进热心公益的群体。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他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良好品质。 在张家口市,有“爱之源”公益互助会、蓝天救援队、张垣之心、小城微公益等一大批热心公益的组织、个人,一直以来,他们用无私的大爱温暖着需要帮助的你我他,也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公益不分你我,爱心没有大小,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感受这些“公益之星”的温暖和力量。

铁血丹心为蓝天 ——重访张家口蓝天救援队

张家口蓝天救援队,是一支以户外遇险救援为重点的民间公益救援组织。由8名户外爱好者于2007年发起组建,2009年正式注册成立。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现有队员114人,志愿者260多人。多次参与国内外大型救援以及公益活动,被人们称为“塞外之鹰”、“新时代的雷锋群体”、“民间110”等。曾获得下花园区“见义勇为先进集体”、市“见义勇为模范群体”、全国119消防奖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2012年7月,鸡鸣山上,初次采访张家口蓝天救援队,他们正参与一场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中午,太阳火辣辣烤着大地,没有任何遮阴的地方,他们就那样暴晒在烈日下,深蓝色作战服,黑色高筒靴,随时待命的对讲机……整装待发,毫不懈怠。

2013年,重访张家口蓝天救援队,队长王东升说:“每一次救援都在经历一场生死,经历越多越觉得生命的宝贵,救,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安全才是目标,以后我们要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安全知识传授给更多人,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进单位……”

2014年,第三次采访,王东升刚刚参加完“中国网事·感动河北”2014年度网络人物颁奖仪式,他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儿是把仪式上的照片一张张传到QQ空间里,他说:“兄弟们都等着看呢,和救援队有关的大家都时刻惦记着。”

2015年,第四次采访时正是年终,回首一年足迹,从尼泊尔强烈地震救援,到缅甸洪涝灾害救援,再到长江客轮翻沉事故搜救,他们执行救援任务20次,参与国际救援2次,国内重大事故救援1次,一幕幕让人惊叹,让人肃然起敬。

2016年,再访是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各种救援装备摆满一面墙,要捐给孩子们的衣服摆满另一面墙,还有一面墙挂着救援宗旨、制度等,还有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白板,那是还未来得及擦去的12月的任务。除此,仅剩下中间的一块地方摆了一张长桌,开会、收集整理资料、理论培训都在这里。

“今年太忙了,感觉一直在路上。”王东升翻着手里的简报本开玩笑说:“你看,今年干的事儿得分上下册了。”一次活动一页简报,从第一页翻下去,最后一个页码标注的是“315”。一年365天,他们几乎每天都有活动。

“时间从哪儿而来?”面对记者这样的问题,王东升干脆地回答:“挤、腾、挪!”

救援队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教师,也有政府公职人员、企业主管和个体工商户,每当接到任务,谁有时间谁出动,谁出动谁自己承担费用,就这样,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不论严寒酷暑,不分黑夜白昼,立即集结,火速出发。上班的利用假期去,个体老板停下生意去,家人不愿意让冒险的编借口去……就是这样一群人,面对大灾大难,一路冲锋在前。

2016年12月4日早晨6点左右,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一人落入大河口水库中的冰窟窿中。9点左右,王东升接到总队传来的信息: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两人一车掉入冰窟窿中,其中一人逃生,另外一人下落不明,急需救援。

情况紧急,内蒙古自治区的蓝天救援队和当地的一些救援单位不具备冰下打捞条件,距离最近的,只有张家口蓝天救援队具有比较丰富的水下作业经验,并且在2014年12月,他们曾在多伦完成过一起冰下打捞救援。

接到通知时,王东升和秘书长王志强正赶往秦皇岛办事,已经到达北京与河北香河交界处,当即调转车头,由111国道经承德赶往内蒙古多伦县事发现场;同时,王东升将信息转发给队员们,一路队员从张家口市区出发沿张承高速经沽源,接1名沽源队员后,赶往多伦县;二路队员带着装备紧随其后。

“那是我们经历的最困难的一次救援。事发地点距离岸边有五百多米,一些设备无法使用,而遇难者在水下12米处,搜救难度极大。”至今回忆起这次救援,参与过的队员还感觉那股紧张的情绪就在心里。

“当时天气特别冷,冰面气温远远低于零下20℃,还有五六级白毛风,冰面特别光滑,队员滑倒起来,起来又滑到,破冰也艰难,随破随冻,只能不停作业。”讲述起救援,王东升话语里满是对队员的心疼,“潜到水下救人的队员们上来时,浑身湿透,手冻得弯都弯不了,岸上接应的队员跑过去抱住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给对方取暖,用自己的手捂着兄弟的手……”

是啊,他们是公益路上并肩战斗的兄弟,是危险时可以将后背交托给彼此的兄弟,铁血丹心,都为着一个目标前行。他们付出的不仅是救援中无法估量的心血、勇敢和智慧,还有一组组可以估算的人数、时间、金钱、路程:从2009年成立至今,救援队的成员达114人,志愿者260多人,仅2016年一年,救援队队员所支出的费用就达22万元,累计出动3877人次,累计行车22万公里,参与救援38次,社会活动40次,安全常识宣讲47场,服务时间共29000多小时,受益群众约20万人。

“我们是公益组织,每次救援都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所需要的装备、车辆、食宿等都是不小的开支。没有任何经费,一张纸、一颗钉都是队员自掏腰包。”王东升说,“感觉最对不起的是家人,业余时间都用来做救援队的事情了。很感谢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亲人们。”采访中,他一直重复着这样两个词——“感恩、感谢”,这也正是他们能一直前行的动力之源。(记者段晓芳 通讯员院玉顺 尹辉)

爱心暖流润万家 ——重访桥西爱之源公益互助会

“献出爱心、收获快乐、感受温暖、共铸和谐”,这是成立于2012年的爱之源公益互助会一贯坚持的宗旨。四年多来,这滴爱心源泉之水慢慢汇聚成了一条涓涓的暖流,流淌在需要帮助的各个地方,截止到2016年底,“爱之源”共募集款物2385.9万元,开展各类捐赠帮扶活动142次,发放款物1429.5万元,惠及群众3.9万户、9.6万人次。

“叮铃”,桥西区爱之源公益互助会秘书长郭素梅的手机显示有一条短信,她打开一看,是灿灿发来的:“郭阿姨,马上就要过年了,这几天您忙不忙?我过去看看您。”

她的脸上不自觉的泛起了微笑,自从四年前“爱之源”对刘灿开始帮助以来,每年她都会发来问候。郭素梅回复:“不用了,阿姨心领了,你最近工作忙不忙?”……

像刘灿这样得到帮助的人们,四年来已经有9.6万人次,这个数字连“爱之源”自身都不禁感叹:已经帮了这么多人了啊。“爱之源”已经在市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百姓把“爱之源”当作需要帮助时的“及时雨”,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回想起“爱之源”的建立,郭素梅说,桥西区作为主城区、老城区,下岗职工多、贫困人口多、弱势群体多,在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中存在着力量薄弱、资源分散、形式单一、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等问题,另外当时张家口市信誉度高、影响力大、贴近基层的公益平台还比较少,巨大的社会公益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和整合。于是我们决定成立公益互助组织,取名‘爱之源’,意思就是‘爱的源泉’,希望其成为汇聚爱心、传递真情、弘扬善举、共创和谐的平台和载体。”

这个“源泉之爱”的载体逐渐扩大。

2013年8月,出台了《桥西区困难家庭帮扶救助办法(暂行)》,解决了钱从哪里来、送给谁、怎么送、怎么管,这一制约公益互助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了区别于低保的“收入法”为“支出法”的认定标准。

2015年,推出了“5+2”精准救助模式。“5”是指救助对象,根据致困原因有针对性地对特困户和贫困户给予医疗救助;对在全日制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大学在读困难学生给予全程帮助;对就业创业帮扶和临时救助。“2”是指两项常态帮扶,一是每季度给每户发放米面油;二是每季度给每人发放“爱之源”互助超市换购券,每年秋天配送土豆、白菜和烤火煤,做到了一户一策。

翻看着“爱之源”的爱心记录,我们的心时常会被大爱温暖。

刘灿的父亲因车祸行动不便,母亲患有癫痫,家庭贫困。2012年考上大学的她面临着无法上学的困境。“爱之源”得知后,对她进行了帮扶,使她顺利地于2016年完成了学业。像这样通过六一圆梦、暑期勤工助学、结对资助等形式开展的学业救助共帮扶救助学生1367名,救助金达130.5万元。

9岁的媛媛2015年7月被诊断为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等综合症,她的母亲是精神二级残疾,父亲视力二级残疾,奶奶患脑梗10年,并伴有高血压、风湿等病症,长期服药。全家4口人依靠每月1496元的低保金生活。“爱之源”为她捐助医疗救助金30000元,解决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

帮助的脚步不停歇,“爱之源”一直在寻找、在发现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2016年,“爱之源”又在一镇七街的基础上,成立了华佗药房、餐饮协会、美发协会、爱在点滴4个民间分会,“爱之源”分会达到了12个,爱心资源进一步扩大。

而在帮扶过程中,“爱之源”发现许多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很多,为此开展了困难家庭大病专项救助,目前第一批大病救助专项资金即将发放。

爱心不是单向的,是互动的。2016年,“爱之源”还建立了爱心人士回馈机制,对有需要的爱心人士进行回馈。

在“爱之源”涓涓暖流润泽下,目前,“爱之源”建档的困难群众为11230户19046人,比2013年减少了1160户5873人。

“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众都得到帮助和关爱,就是我们最大的目的。”郭素梅这样说。(记者王海超 通讯员陈伟)

公益路上有你有我 ——重访大学生志愿者梯队

大学生志愿者梯队,由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2015年4月成立以来,已形成包括“爱之翼”志愿服务队(阳光助学分队、无偿献血分队)、礼仪志愿服务队、冬奥志愿服务队、助老义工服务队等四只志愿服务队,成员近300人,参与志愿服务1000多场次。

认识石晓海时,他还是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那时,他便有了另一个身份——市内四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联络人。

那时,说起公益活动,说起大学生志愿服务,看起来腼腆的他一下子滔滔不绝,像换了个人:“我想组建一个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名字就叫志愿者梯队,‘梯队’就是要有传承,有接力,源源不断……”

其实,石晓海当初加入爱心志愿者队伍也是偶然。那时,他才高三,遇到张家口爱无界限促进会的一名会员,聊天中才知道,原来志愿者不是像自己想得那样遥不可及,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人。随着了解的深入,他渐渐融入其中。毕业后,时间充足了,每次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

有一次,在张家口堡开展一个环保活动,他负责联系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同学、熟人等各种方式联系,许多学生对志愿服务并不熟悉。对于大家能不能到场他忐忑不安,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一下子来了200多名大学生。

这次事情对他触动很深,他萌生了要组建一个大学生自己的爱心组织的念头。

“积极参与爱心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这能让大学时光更有意义,有价值。”石晓海说。

他也将这样的想法付诸行动,逐渐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联合起来,终于在2015年4月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梯队。

经过一年运行,大学生志愿者梯队已形成包括“爱之翼”志愿服务队(阳光助学分队、无偿献血分队)、礼仪志愿服务队、冬奥志愿服务队、助老义工服务队等四只志愿服务队,近3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累计服务超过1300人次。

“蒲公英辅导班”是阳光助学分队要打造的“品牌”,志愿者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特长与社区联合举办辅导班,每个周末在社区为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课业辅导,此前已在张家口市新华苑和长宁街社区顺利开班。

蔺新然是河北北方学院学生,也是阳光助学分队的成员,她经常到东宁街社区教孩子们创意美术.“我的创意美术课程有彩色砂纸画、刮画、卡纸画,用这些简单好玩的工具让孩子们体会美术的乐趣,他们特别喜欢我的课程。”

如今,大学生志愿者梯队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他们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和参加助老、助残、教学活动,一边与其他公益组织合作,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在志愿者招募、调度、服务等方面不断完善自身。

“我们的助老和助学团队正在寻找更多基层社区进行合作,还在给志愿者们培训活动礼仪和奥运知识,力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为张家口提供更多优质的志愿服务。”石晓海说。(记者段晓芳)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