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明年建成对外开放

2016-11-26 10:30:04 来源:张家口晚报 责任编辑:董浩天
每当经过经开区世纪路或敬业街前往市民广场时,不少市民会被一处正在施工的具有独特风格造型的建筑工程吸引而驻足观看,这处施工工程就是备受关注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项目。

地质博物馆:明年建成对外开放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侧重广大青少年观众,主要展示以地质科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型专题性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珍稀地质矿产标本和古生物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中心;自然科学知识普及与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张家口地区资源环境展示交流的窗口。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位于经开区世纪路东侧,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设置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古生物厅、地质环境厅、资源开发与利用厅等7个展厅,计划建造成由实物标本存放、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古生物化石监测鉴定、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后勤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综合体。目前,该工程项目已基本完工,下一步将进行布展装饰装修,预计2017年博物馆可对外开放。

本报记者 邵俊琴 通讯员 武剑 摄影 武殿森杨扬

每当经过经开区世纪路或敬业街前往市民广场时,不少市民会被一处正在施工的具有独特风格造型的建筑工程吸引而驻足观看,这处施工工程就是备受关注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项目。地质博物馆什么时候建成?建成后的地质博物馆具有哪些功能,将会为市民带来什么,为城市带来哪些变化? 日前,记者带着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来到地质博物馆施工现场和市国土资源局进行了采访。

11月19日,天气虽然寒冷,但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施工工地上仍是一片忙碌的场景,安装玻璃幕墙、调整装饰外墙墙面,工人们正在进行幕墙装饰工程的扫尾施工。截至目前,该工程项目已基本完工,下一步将进行布展装饰装修, 预计2017年博物馆可对外开放。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地形地貌独特,地质遗迹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科研、生产和旅游价值,建立一座张家口的地质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期盼。 ”市国土资源局总规划师齐建明向记者介绍,“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侧重广大青少年观众,主要展示以地质科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型专题性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珍稀地质矿产标本和古生物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中心;自然科学知识普及与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张家口地区资源环境展示交流的窗口。 ”

据了解,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位于经开区世纪路东侧,东至明珠东路,西至世纪路,南至敬业南街, 北至敬业街,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固定展陈面积约5400平方米(不含室外展区),临时展览面积约623平方米,社会教育区约400平方米。

造型源于火山喷发

站在市民广场南侧,就可看到地质博物馆独特的外观造型。色彩绚丽的岩石层面、高低错落的柱形形状,远看仿若火山喷发岩浆流淌冷却收缩后的凝固状,呈现出独特的地质奇观。

据介绍,地质博物馆整体建筑设计立足张家口的地质、地貌特点,源于坝上坝下大地形、石柱群、汉诺坝玄武岩及赤城丹霞地貌等代表张家口的地貌,展现出震撼壮丽、充满生命力的外观形象。张家口大部分地貌是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发、岩浆流淌、冷却凝固最终形成坝上坝下台阶状整体地形、坝上平坦的草原;汉诺坝玄武岩地质遗迹中的岩石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石柱形成了山体丰富的层次、山顶轮廓的独特风景; 赤城丹霞地貌中高耸前后错落的方柱能够捕捉到细腻的阴影变化。地质博物馆主体形态正是结合了张家口独特的地貌形成过程, 一束束的棱柱代表了火山喷发的生命力,拉伸形成的折面增强了建筑的活力,取材于矿石本色及火山岩浆的热烈色彩使得建筑充满火热的激情与生长的活力,“台阶状”地形代表了张家口阶梯状大开大合的地形变化。地质博物馆建筑形象上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张家口独特的地质地貌形成过程,也象征了发展中的张家口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热情似火、魅力四射的发展前景。

刚刚完工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凭借着“火山喷发”的独特造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成为矗立在张家口市民广场旁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

地质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首先是一个地质科普教育的基地,征集、收藏、保护和展示自然科学物证;普及自然科学相关知识,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成为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的第二课堂。 ”齐建明介绍,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整体设计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馆内共设置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古生物厅、地质环境厅、资源开发与利用厅、共享大厅及临时展厅7个展厅。基本展陈区主要分布在3、4、5层,参观的主游线自然贯穿各展厅,也给观众创造了不同角度游览中央景观的机会,使学习与休闲相互调剂。

走进地质博物馆, 迎面是28米高的共享大厅,采用中空设计,中心区域将放置不寻常华北龙恐龙化石及同时期的巴克龙恐龙化石,并复原当时的生存环境。不寻常华北龙,发现于阳原县与山西天镇县交界处,体长20米,背高4.2米,头高7.5米,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晚白垩世发现的个体最大、时代最晚、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

参观的第一站是地球展厅,展厅分为宇宙和地球两部分。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通过模型、模拟翻书、互动体验、科学实验等方式,了解宇宙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诞生、演变及运动,陆地与海洋的形成与变迁等自然科学知识。

绕过中央景观,就能到达同一楼层的矿物岩石厅。矿物岩石厅将展示矿物岩石的形成、分布规律等知识,让观众了解地球46亿年的沧桑历史,同时展示矿物岩石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其中,将矿物岩石中的 “贵族”———宝石作为整个展厅的小专题加以展示,成为最璀璨夺目的展厅,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普及宝石发现、宝石性质、宝石加工鉴定等知识。该厅设置了“矿物特性实验中心” 互动体验区、“三大类岩石形成”立体展示、“生活中的矿物岩石”互动小屋、360°全息投影演示“宝石奇异效应”、“慧眼识真假”宝石鉴别互动展项5大亮点,拉近了矿物与人的距离。

古生物厅内容最多,空间需求最大,是唯一一个跨层的展厅。古生物厅以“展现进化历程,传播进化理念”为主题,将对地球上生物的起源与演化进行系统、科学的展示,主要以时间顺序和生物的演化规律这两条线索进行综合展示。主要针对的是广大青少年观众,力图通过此展览唤醒他们对于生命科学的热爱。展览将完整展示古生物进化脉络,让观众在这里感受地球生命38亿年的进化历程。

地质环境厅将全方位展示张家口地区的地质环境情况,包括地理地貌、地质环境、地址遗迹以及在张家口常见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同时使观众了解地质灾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以及灾害自救意识。展览中对张家口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进行多方面的展示,使观众了解并远离地质灾害隐患地区。展厅将设置灾害现场体验,并在防御与自救知识的展示中设置儿童展区,充分让儿童参与其中,让孩子们了解灾害自救知识。

参观最后一站是资源开发与利用厅。该厅将对我国以及张家口地区的资源与利用、地质科学探索、地质测绘、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展示,激发观众对祖国的热爱,唤起观众对国土资源及环境的保护意识,并通过地质工作者对地质科学孜孜不倦地探索激发观众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此外,馆内还设置有社会教育区和科普区。社会教育区域包括自然地质类讲座和课程、互动游戏、图书资料阅览、4D影片放映厅、各类竞赛、实验室和手工作坊,通过动手的活动提高参观者的兴趣和儿童的动手及思考能力。开辟出科普活动中心,开展化石挖掘、垃圾分类、绘画“我心中的地球”、小小消防员、火力发电、可见的风等一系列科普活动,让参观者亲身参与活动中,体验相关的地质活动,提高兴趣。

地质文化交流空间

作为张家口唯一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除了发挥收藏、陈列、科普教育等功用外,还承担着展示张家口丰富的地质资源、进行地质文化交流传承的责任,教育培养大众热爱家乡国土资源,为游客打开了解张家口的窗口。

每一块岩石都有自己的故事,作为大自然变化的见证者,为我们讲述着地球的变迁。关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布展中将向观众展示张家口各地质时期的典型岩石标本和97种矿物。宝石是矿物岩石中的贵族,康保肉形石、宣化战国红玛瑙早已名闻遐迩,除此之外,展览中还有万全橄榄绿宝石、石榴石、水晶、芙蓉石、玛瑙、刚玉、绿柱石、蓝晶石及蛇纹石、阳原泥河石、赤城米晶石、张北柱石,增强本地观众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远古的张垣大地上也有生命存在,地质博物馆将针对恐龙的发现、种类、分布及灭绝等内容做重点设计,将张家口发现的赤城龙结合赤城县样田恐龙足迹进行生活环境复原。泥河湾遗址,被誉为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和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将把泥河湾地层剖面复原,发掘的典型动物标本展示,泥河湾古人类生存环境场景复原。

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资源是我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不可或缺的部分。地质博物馆将突出展示我市丰富的资源,突出本市重点矿产资源,将储量名列全国、全省前茅的矿产资源做重点展示,将蔡家营铅锌矿的现代开采技术做了场景复原;展示张家口类型土地的使用情况,重点展示未利用土地的类型;展示张家口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资源种类及分布、水库建设以及对北京的供水情况。重点展示近年来我市治理环境的相关措施以及治理成果,这也正是地质博物馆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唤起社会公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将突出展示本区域地质特征,如独石口冰川、后丹霞地貌、十字街火山口、张北大疙瘩石柱群、下花园鸡鸣驿推覆构造遗迹、桑干河大峡谷这些典型地质遗迹,使观众在了解张家口地区地质景观的同时,增强对张家口地质文化的兴趣。

工人在安装玻璃幕墙。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