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薛在海 :一路公益一路歌

2016-10-14 18:45:57 来源:张家口日报 责任编辑:张云
薛在海一直坚持助学、助教、助困,累计捐出善款上万元。其事迹曾被《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燕赵都市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国土绿化报》、《纳税人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并被评为燕赵十大杰出环保人物、感动2008张家口十大新闻候选人物、“中国网事·感动河北”候选人。

    人物简介

    薛在海:生于1945年,涿鹿人。他一生热衷公益事业。

    2002年,他出资50多万元,用近十年时间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宣传环保理念。

    2006年,为了唤起人们“植树造林,爱绿护绿”的意识,又带头发出“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的倡议,并连续6年,组织主题为“同种一棵绿树,共建生态涿鹿”义务植树活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及周边市县累计上千人次人参与活动,先后共植“公益林”千余棵。

    汶川地震后,他是张家口市第一个向灾区捐款的个人。并连续13天站在街头为灾区募集善款12.6万元。

    2008年,为响应全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号召,他个人捐献的3000棵生态苗木,至今仍茁壮生长在西太平山上。

    薛在海一直坚持助学、助教、助困,累计捐出善款上万元。其事迹曾被《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燕赵都市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国土绿化报》、《纳税人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并被评为燕赵十大杰出环保人物、感动2008张家口十大新闻候选人物、“中国网事·感动河北”候选人。

    2015年大年初一,薛在海用6天时间从涿鹿徒步到达崇礼,以此方式助力京张携手申办冬奥会。同时,他还递交了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申请书,成为首位递交 《志愿者申请书》的普通群众,并且是年龄最大的申请人。

    在涿鹿县东环公园,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身形清瘦,脊背挺直,与人说话总是一脸和煦的微笑,手里时常提着或大或小的音响。老人正是薛在海,今年72岁。像许多退休老人一样,每天他都会到公园转转。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不为健身,不为散心,也不为赏景,而是来义务服务。他出资购置了音箱、毽子、跳绳等文体器材,免费提供给人们使用,遇到有演出活动,他常常自掏腰包,拉条幅,买服装、买水……一应服务细致周到。其实,薛在海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从宣传环保到为灾区募捐,从助学助老到扶危救困,从一人奉献到影响大众,“公益”二字在薛在海的一生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也闪烁着熠熠光华。

    从“薛老板”到“垦荒者”——十年苦心绘就“美”之歌

    采访薛在海,就像翻阅一部书籍,他经历过饥寒交迫的苦难年代,也曾乘着改革的东风有过意气风发的辉煌,过往跌宕随着岁月沉淀,而今再谈起,他已是神情淡然,眼神悠远。

    “我小时候,家里开着一家车马店,人们管我家叫薛家店,管我的母亲叫薛家奶奶。”谈话是从70年前开始,午时的阳光照进房间,薛在海脸上挂了回忆的光芒, “那时日子艰难,但母亲心善,对谁都好,有上门乞讨的,没有多余的吃食,自己碗里的饭也要拨出来给人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薛在海16岁开始卖香烟,20岁贩粮食,24岁自己就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到26岁时又进入涿鹿县第一建筑公司工作。1995年退休后,他又做起了模板租赁生意,生意越来越红火,薛在海也攒起了不薄的家底,谁见了也要称呼一声 “薛老板”。

    这样的日子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已经是顺遂如意了,但出乎意料,2002年,薛在海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决定——找片荒山植树去。

    他停下了正红火的生意,又投入2万多元承包了涿鹿镇季家寺村西山坡22亩石砾荒滩,签订的合同是30年。

    30年,到时他已年过耄耋。

    诧异的眼神,质疑的话语接连不断。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到没水没电的山上去种树,真是有钱没地儿花了。”

    “那地方根本就种不活树,他不会是头脑有问题吧?”

    “再精明的人老了也会糊涂。”

    ……

    但一向精明干练的 “薛老板”这次 “吃了秤砣铁了心”,丝毫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他扛上铁锹上了山,在荒山脚下搭起简易房,过起 “吃水靠车拉、照明用蜡烛”的垦荒生活。

    为了种好树,他跑部门、请专家进行论证,请技术人员测土质、 选品种, 翻地、 平地、 挖坑、施肥、种苗、浇水……荒山坡上,除了雇来的工人,就是薛在海忙得脚不沾地的身影。

    那一年,山坡上挖拣出500余方石块; 那一年,薛在海一棵一棵挑拣,种下了第一批800多株树苗;那一年,满目荒凉的西山坡上第一次有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绿……

    然而,天不遂人愿。因为树坑太浅,一年下来,800多株树苗只活了100来棵。

    嗤笑和质疑漫天飞,薛在海没有退缩, 而是总结了经验重新来。

    树坑浅,花5800元雇来挖掘机,把每个树坑都挖至1米多深;山上缺水,花3000多元买了水浇树。 又一年春天, 第二批 1000余株杨树苗,活了700余株。薛在海紧绷的神经终于能稍稍放松。

    随后的日子,薛在海继续吃住在山上,开荒、植树、种花、种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2亩林地中杨树、 油松、 桧柏、柳树、杏树、枣树共5000余株树木都活了下来。同时,他还培育了油松苗10000余株、 落叶松苗3000余株。累计投资50多万元,使昔日的荒山乱石岗变成了上有参天白杨、中间杏花飘香、 下有花草的绿色立体生态园。

    五年艰辛,荒山终于变成绿洲, 家人朋友都以为薛在海会就此停下来,好好享享福。 但他又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让涿鹿县郝家坡村西北部的一座荒山也披绿装。

    那是一座上万亩的荒山,立地条件更差,薛在海估算,大概需要投入三四十万元,为了筹措资金,他卖掉了自己惟一的房产

    房款打到了儿子的账户上,儿子反对薛在海垦荒种树,坚决不给这笔钱。

    没有钱,没有人支持,薛在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中。他把自己关在房中整整两天,思考来路,也思考去路。

    “为什么非要铁了心去种树?”故事讲到这里,眼前的老人陷入短暂的沉默。记者心里那个一直想问的问题也终于有了说出的时机。

    “以前穷, 没米下锅的时候, 救过命的是野菜、 树叶……我打小喜欢树, 看着被剥的没了皮没了叶的树, 就想, 哪天等能吃饱饭, 有余粮, 有余力了, 我要多多地种树……” 他这样说时, 目光中坚定仍在, “母亲一辈子从善,临终前想吃个西红柿, 可我跑遍能去的地方也没能找到……”

    那个瞬间,仿佛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将自己碗里的饭拨给来乞讨的人,仿佛看到一个少年双手轻轻抚摸过皮被剥的溜光的树干, 仿佛看到那遥远岁月里的风沙和泪水……忽然理解了眼前这位老人的执著和坚定。

    薛在海的故事依旧继续,开始垦荒种树的他初衷也早已不是年少时那么简单,他更多的是希望能通过自己努力去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环境,留住秀美风景。

    “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不论是植树造林还是环保意识提高,都需要更多人参与。”与儿子的矛盾让薛在海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他再次做出惊人的决定——徒步500公里, 从涿鹿出发,经北京,到石家庄,宣传植树造林。

    “青年人植的是先锋树,海外华侨植的是归根树,学者植的是文化树,党员干部植的是示范树,老年朋友们也应植下夕阳树……”2007年12月19日,63岁的薛在海背着一棵小松树从涿鹿县城出发,踏上了徒步宣传植树造林之路。边走边分发 《全民植树、绿化家园、保护生态倡议书》。

    整整18天后,薛在海走到了石家庄,沿途他收获了近百名群众的签名和留言: “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人,还让我给碰上了。” “祝薛在海的绿色宣传取得成功。” “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感谢薛在海,并祝吉祥安康!”……

    又一个五年,荒山再披绿装。 薛在海的 “绿色使命”从个人辐射给更多人,他与涿鹿多所中小学联合,组织2700名学生开展 “保护环境,爱我家乡,黄羊山生态意识教育”远足活动; 他自愿拿出一万元在马军庄村小学设立 “环保小卫士基金”;2008年, 为响应市委、 市政府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号召, 他个人捐献3000棵生态苗木、捐款2008元。

    “捐款2008元, 象征2008年绿色奥运。” 薛在海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薛在海感觉到了力不从心。2013年,他把自己经营了10多年的林地转让给了别人。但,坐下来享清福不是他的风格, 他又给自己找到了新的事情……

    从天南到地北——一颗仁心谱就“善”之歌

    走进薛在海的住所,地上摆了大大小小十多个音响。

    “都是用坏的,有的还没来得及去修,有的修多次,已经不能用了。”薛在海解释。

    见记者诧异,与薛在海熟识多年的李志华说:“这些不算啥,你要看过他那一沓捐款的收据,会更惊叹。”

    2002年到2007年,先后出资3万多元,为季家寺村修路4500米,修防渗渠200多米;

    出资27000多元资助北小庄特殊教育学校、马军庄、季家寺等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涿鹿中学、涿鹿第二高中贫困学生;

    自2004年教师节开始,连续10余年,出资慰问马军庄小学和涿鹿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为香港回归、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累计捐款5000元。

    ……

    这一笔笔捐出的善款,近的是给身边需要的人,远的,隔着千百里。但凡有穷困、有急难、有灾祸、有需要的地方,只要得知,薛在海都慷慨解囊,从不吝啬。

    2013年8月,当他得知涿鹿县武家沟镇溪源村正在建设文明生态村和开发文化旅游时,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韩世军表达了自己想为村里出一份力的愿望,并捐资10000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基金。

    2014年7月的一天,听人说起涿鹿县温泉屯镇里虎沟村有一个残疾儿童白宏伟,他立刻就赶去了解情况。

    看到白宏伟时,他正和另外3个孩子在家玩耍,他双手畸形,双脚不能独立行走,只能靠一个铁凳子一步一步挪着向前走。即便这样,白宏伟仍坚持一天不落地去上学。

    回到家中,白宏伟趿拉着鞋子,用铁凳子辅助行走的样子紧牵着薛在海的心。他开始四处奔走,一方面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了解救助政策,另一方面组织募捐活动,为白宏伟筹集治病需要的费用。在他的联系下,一场“帮助板凳少年站起来”葡萄爱心义卖活动在石家庄举行,募集善款20多万元。而今,经过几次手术后,小宏伟两个脚尖已经能如正常人一样扭向前面,双腿能基本站立。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薛在海第一时间捐了款,随后又连续13天站在街头为地震灾区募捐,在他的感召下,共计收到善款12.6万多元。

    “我能力有限,但要用我自己的行动去引领更多人去向善,去做好事。只要我身体状况允许,就会一直走在公益的路上。”而今,薛在海依旧奔波在学校、敬老院、乡村等最需要的地方,依旧宣传环保,扶危救困,用一颗仁爱之心传递着暖意融融的正能量。

    从青丝到白发——一生无悔写就“爱”之歌

    2015年春节,对许多人来说和以往每一个年节一样,合家团圆,其乐融融。但薛在海却把这一年的春节过得与众不同。

    大年初一,没有热乎乎的饺子,没有热闹的鞭炮声,他背起早就整理好的行囊,扛着一面五星红旗、披上印有“助力申奥”字样的绶带,以特别的方式迎来了羊年第一天。他要从涿鹿出发,用6天时间,步行160公里,到达崇礼,以此为京张携手申办冬奥会加油助力。

    那几天,薛在海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就如他当初舍弃老板身份去种树一样,引来诧异的眼神,质疑的话语,接连不断。他依然如当初那般,义无反顾。

    考虑到身体情况,薛在海每天行进25公里,6天里他先后走过下花园、宣化、张家口市区等地。困难也接踵而至。

    首先就是降温。“风大,雪直往脖子里钻,风刮得脸跟刀子割过似的。我扛着国旗,手僵得不听使唤,想松一下都松不开。”年过七旬的老人,就这样在风雪中一步步往目标走去。

    春节期间,许多餐馆都暂停营业,沿途的能量补给也成为一大问题。吃不上热乎饭,他就靠着压缩饼干、面包、矿泉水顶着。

    “困难没什么,那时候想的就是要为申奥加油助威,所有苦都有意义!”提起那段经历,薛在海笑着说,“我这人闲不住,啥事都想尽一份力。当时申冬奥对咱张家口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就是想表达一个中国普通老人支持申奥的心意。”

    这样的心意,在薛在海一生中从不缺乏。他于自己的家乡,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于国家,都存有一份挚爱的心。他常跟身边的人说:“家国,家国,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小家要爱,大国更要爱。”

    那个春节,薛在海最终徒步到达崇礼,在滑雪场征集市民支持申奥签名的同时,他还向申奥指挥部递交了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申请书,成为了首位递交 《志愿者申请书》的普通群众,并且是年龄最大的申请人。

    “志愿服务是我最崇高的目标,也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为社会做点贡献,多为他人奉献一份爱心。”面对媒体的采访,薛在海的话不花哨,不粉饰,但实实在在是他这样想也这样做的。

    而今,薛在海与朋友一起组建了民间公益组织“涿鹿爱美协会”,“‘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美’是美丽中国、美丽涿鹿、美丽人生。”薛在海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做公益,希望能聚集起更多力量,奉献爱,传递爱。(记者段晓芳 通讯员郭颖晖)

相关新闻

莲池区兴华苑社区举办“百善家宴”公益活动

2016-10-14 16:33:13

10月13日,莲池区兴华苑社区居民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当日,该社区举办“第二届百善家宴”大型公益活动。

银河南路街办处文化站:公益国学课堂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2016-10-14 09:53:30

10岁的臧思涵说:“国学课堂开办的第一期我就开始坚持上课。除了课堂上的90分钟,每天晚上,我在国学课堂同学微信群里,坚持诵读《论语》。

保定公益校园足球活动启动

2016-10-13 17:02:59

保定市福特宝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手满城小学举办的公益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仪式日前举行,近80名小运动员参加此次活动。

邢台王金萍家庭:热心服务老年公益事业

2016-10-13 16:14:05

今年63岁的育才社区气功达人王金萍,在社区和市老年大学义务授课,已经坚持了16年。6000多名学员跟随她练习健身气功而受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