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2012年度张家口市教育“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揭晓

    2012年度,张家口市教育系统经基层推荐、专家评定,评选出了“十大新闻人物”,他们充分展示了我市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风采及平凡岗位上的感人事迹,讲述了教育系统普通一员演绎的精彩故事。

    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引航

    ——记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许桂友

    许桂友参与研究的课题《依托电大远程教育优势,打造我市终身学习型教育培训平台》于2010年结题;2013年1月在《中国远程教育》发表《探索战略转型期的广播电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许桂友,几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放办学理念,整合社会资源,调整办学结构,创新学校管理,带领全校教职工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代表全国地市级电大发展方向的新路子。

    核心做法主要以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先后被市委教育工委授予“全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明确了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及为不同教育机构提供远程教育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能,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设了办学主体、管理处室与教辅机构,全员竞聘上岗;办学层次覆盖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新增70多个专业,各级各类在校生8754人。非学历教育20余万人次,培训规模达到地市级电大全国一流水平;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和市党员干部培训学院在电大落户,首开电大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办学先河。探索出“校园+场园”的“双园”培训模式,得到国家及省市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学校先后成为省市多家单位的教育培训基地。

    在校长许桂友的带领下,未来的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将按照立足长远、兼顾现实、平稳有序、扎实推进的工作方针,高举“开放大学”旗帜,站稳“终身教育”位子,建成地方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大学,促进我市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实现让更多百姓受到更好的教育目标。

    高瞻远瞩谋发展 求真务实谱新篇

    ——记河北北方机电工业学校校长吴兴民

    北方机电工业学校校长吴兴民牢牢把握职教工作特点,凭借先进的理念、宽阔的视野、务实的作风、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使这所有着六十年办学历史的老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他一上任就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进行系部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在2012年举行的河北省技能大赛中,学校荣获单项一等奖5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1个,团体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在第五届全国数控大赛河北赛区预选赛中荣获1个第一名,3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和1个第四名,杨有同学代表河北省参加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并荣获全国第七名;在市职业教育系统技能大赛上,学校以绝对优势夺得团体冠军,并荣获5个第一名,5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各级技能大赛成绩均遥遥领先于我市同类学校。

    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学校不断增加教学投入,PLM数字化工厂、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和履带式全液压岩心钻机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的实训教学设施和设备陆续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良好的教学质量和突出的办学实力引来学生、家长和企业的青睐。2012年招生人数比2011年有明显提高,三一重工、中国国电等国内大型知名企业纷纷慕名来校招聘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数已达220多个,毕业生就业率达98.8%以上,稳定就业率达93%以上。2012年9月,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五个重点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为学校的快速、稳定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学校突出的办学成果和吴校长的先进事迹被国家和省市级媒体争相报道,北方机电现已成为我省职业教育领域的名牌!

    吴兴民校长以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执著、热爱和积极求索,为学校创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带领着全校教职工向更高远的目标阔步前行!

    美丽80后用拳拳爱心圆贫困学生大学梦

    ——记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教师任佳

    任佳2009年9月到职教中心参加工作,一入校,初为人师的她就担任了对口高考微机155班的班主任。班里,有一个来自阳原县东井集镇东福地村的男孩叫张振林,从三岁起就与腿有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为了供张振林读书,在阳原县城租了个小屋,每天靠在县城修鞋来供孩子念书,每月仅几百元的收入,付完房租后就所剩无几了。为了每月能给儿子多一些生活费,父亲白天出摊修鞋,晚上就给人盯工地,一整天都难得合眼。时间长了他的身体也吃不消,但为了儿子他咬牙坚持着。

    沉甸甸的父爱感染了任佳,张振林的懂事和勤奋好学也让任佳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正好赶上学校收书本费,任佳二话没说拿出钱来。从这以后,任佳对张振林的资助就再没间断过,一坚持就是三年,直到张振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大学。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坚持长期做好事并不容易。任佳当时只是一个月薪400元,年薪不过4800元的无编制年轻女教师,却以自己的拳拳爱心,圆了一个学生的大学梦。尽管学校减免了张振林的全部学费,但是每月的生活费依然成为阻碍他继续完成学业的巨大障碍。是她,每月从自己不足千元的工资里拿出600元给他做生活费,三年来累计善款达两万余元。在帮张振林圆梦的三年里,她也有生计的压力,也有家庭的负担,然而她却让学生和家长为她坚守着这个秘密。2012年6月,张振林不负众望以657分的优异成绩被河北经贸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录取,圆了大学梦。他在去往大学的火车上打电话对她说:“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妈妈,您做的比我的妈妈多得多,您给我的不仅仅是帮助,更是一个未来!”

    直到2012年7月,张振林的父亲来到学校,这件善举才被公布于众。

    用舞蹈为聋哑学生撑起一片天

    ——记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钢

    李钢,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听障部律动课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我爱这份工作,也爱这些孩子,他们的笑脸让我看到了阳光,也看到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希望!就让我用艺术、用舞蹈,为聋哑学生撑起一片天!”李钢说。

    针对聋童的残疾状况、失聪程度、不同性格及生理特点,李钢结合律动课的教材,摸索出一套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他组建了学校第一支聋生舞蹈队,使聋童通过舞蹈陶冶了情操,并在舞蹈的世界中找到了人生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由于听力的障碍,难以感知音乐,所以一个舞蹈动作,他都要重复数十遍乃至上百遍,嗓子哑了,膝盖破了,可他没有一丝怨言。通过他的榜样作用,聋童在艰苦的条件下、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中,锻炼出团队精神,培养出坚韧的毅力,树立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1999年至今,李钢编排出《千手观音》、《挂红灯》、《剪纸姑娘》等许多优秀的大型舞蹈,并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残疾人艺术比赛及河北省、张家口市春节联欢晚会,多次获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2008年3月,舞蹈队的8名学生还有幸被选拔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舞蹈演员。

    他热爱学生,当学生思想有波动时和他们促膝谈心;学生有了实际困难,他更是在第一时间去帮助他们。带领学生排练时,他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状况,经常自己出钱给学生买一些营养食品,让学生补充身体能量。很多聋童含糊不清地说道:“谢谢老师,您像父亲一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自立自强。”

    为了挚爱的特殊艺术,在特殊教育的热土上,李钢挥洒着汗水,奉献着青春,和可爱的残疾学生一起用优美的舞蹈诠释着“自立自强”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幸福就是荡漾在童心里

    ——记张家口市幼儿园教师崔淑艳

    崔淑艳,共产党员,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获2010年“河北省保教标兵大赛”一等奖。

    10年前,崔淑艳大学毕业,义无反顾投身到幼教事业。10年间,她把陌生的城市变成第二故乡,把幼教事业从陌生变成热爱。10年后,她从一名普通的幼教老师,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教名师,在全国示范课上受到专家一致称赞和好评,并有机会亲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寄予的深情厚望……

    从教十年间,她尝过失败的痛苦,但却不曾放弃,反而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幼儿教育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认真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并认真听取其他老师的授课后,她终于在第二次示范课中取得了好成绩,并得到学校“最大进步奖”荣誉表彰的鼓励。

    为了能够更“完美”,她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幼儿”作为教学理想而孜孜以求。教学工作中,她深知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则要拥有一片海洋,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她先后阅读了大量的幼教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崔淑艳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更加注重对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尝试将音乐、律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2012年她被邀请参加在江苏举办的全国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新课改的示范课展示活动,面对有着先进幼儿教育理念的南方幼儿教师,她用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讲授了一堂课,受到了所有与会专家的高度好评。

    有人问崔淑艳教师生涯中什么经历让她最感动,她的回答是:下一个。在她十年的教师生涯中,面对孩子缤纷的世界,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下一份温暖、下一个奇迹会何时出现,也许来自某一瞬间突然有个孩子叫你老师,也许蕴藏在教师节里孩子们一句纯真的问候,更多的是和孩子们共享欢声笑语的幸福……

    在教育的长途上踏实行走

    ——记张家口市第七中学校长郭丽宏

    郭丽宏,共产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张家口市第七中学校长,桥东区劳动模范、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教师教育先进个人、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先进个人,全市“拔尖人才”、“魅力校长”、“名校长”、“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校长是教坛的指挥,校园之旗手。”在校长郭丽宏的领导下,近年来,市第七中学生连续夺得全市、全区中考状元,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幽雅、后勤服务完备、学习气氛浓厚……已成为全市中学的典范学校。

    校长郭丽宏本着继承与发展的思想,紧紧抓住新七中搬迁的重大机遇,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师生创建和谐幸福的生活时空”的办学理念和“创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全球接轨学校”的办学目标。他提出了以“亮剑精神”作为七中的实践精神,以“崇文、尚行、明德、至善”作为七中的校训及精神追求,创建了七中特色的精神文化。

    他倡导“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进步”、“培训即是福利”的观念;倡导“成功教育”,坚持“全面关注,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质量管理理念,着力于“教师教学效益的提高”及“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这两个主题,打造具有七中特色的高效课堂;他创造性地提出打造“高效课堂”的突破口是提升教师沟通力,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来突破“高效课堂”的瓶颈。

    郭丽宏校长的思想,蕴含着哲理;他就是火种,点燃了师生的心灵之火;他就是石级,承受着师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他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是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有了他,市七中的春天将会万紫千红!

    用汗水浇铸师魂

    用爱心播种希望

    ——记张家口市高新区宁远中学教师张锦莉

    张锦莉,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骨干班主任、骨干教师。

    张锦莉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几年如一日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始终奋战在农村教育战线上。

    虽然现已年近50,但她依旧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她和蔼可亲,学生们都视她为慈母。班上有一个姓周的学生,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性格比较顽劣的孩子,张老师多次教育,都收效甚微。一次,他患了严重的感冒,几天不能到校上课,张老师多次去看他,并为他补课。那些日子恰巧她也患了胆囊炎,接连几天打吊针,但一次也没耽误给他补课。一天晚上,当他发现老师因扎针淤血而发紫的手背时,才知道老师是在带病为他补课,他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当即向老师发誓要做个好学生。后来,他不仅学习进步很快,而且成为自觉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的优等生。

    张老师的女儿患了急性阑尾炎,住院做手术期间,一边是教师的职责,面对的是将近90多双求知的眼睛,一边是母亲的职责,面对的是需要照顾的女儿,权衡轻重,哪头都不能扔。于是,她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奔波于学校和医院之间,坚强履行着一个教师和一个母亲应尽的义务。而且,在她年迈的母亲因病卧床的三年中,由于工作繁忙,她几乎没有照顾过老人家,只能央求姐姐照顾母亲。

    张锦莉虽然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初中教师,但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意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让学生认可、家长认可、学校和社会认可。我会朝着这一目标,继续探索、进取,努力去实现我的诺言。”她信心满怀地说。

    大爱与真善 真正的正能量

    ——记张北县三中146班学生吴志强

    吴志强,张北三中146班一名普通的学生,他个头不高,穿着朴素,性格腼腆,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名列全年级前5名,曾多次被评为“市、县级三好学生”,2012年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

    2010年9月,刚入中学的吴志强结识了一位坐着轮椅的同学——张建国,他本来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出生两个月后,背上却突然生出一个奇怪的肉瘤,后来由于医生误诊,在手术三个月后,腿部和指甲失去了知觉,下肢全部瘫痪,再去找那位医生,早已辞职不知去向。当吴志强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班主任老师申请承担起了照顾张建国同学的饮食起居。从此他们俩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同甘共苦。

    吴志强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学早起20分钟,先把张建国送到卫生间,再为他准备好了洗脸水和漱口水。等张建国洗漱的时候,他才抽空去洗脸刷牙,然后“飞回宿舍”,迅速整理好俩人的内务,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到教室。课间吴志强还要推着张建国参与简单的娱乐活动。张建国同学由于长期坐着轮椅,屁股因创伤而发炎,吴志强请假去医院开了药,每天认真地为他擦药,换药,从不厌烦。每天放学,怕同学们挤到张建国,他们总是最后一对离开楼道。周六放学,吴志强都要亲自把张建国送上车,把他安顿好,再把轮椅送回宿舍,然后自己一路狂奔到回家的班车上。周一返校,又早早地来到校园,推出轮椅,等待张建国的到来。每周如此,即使生病了,也要坚持接送好张建国,然后再去医院。三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在他的帮助下,张建国同学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现在已排到全班前10名。

    就这样日复一日,哥儿俩风雨同舟,在人生道路上并肩同行,成为了校园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吴志强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张建国同学撑起了人生之腿,用金子般的心灵改写着张建国同学的人生。

    吴志强同学用他朴实的行动谱写了一首感动张垣大地的动人之歌,让我们见证了人间真爱,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最珍贵、最需要的社会正能量,为全市师生竖起了一面道德品质新标杆。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记涿鹿县实验小学教师魏平

    魏平,共产党员,县骨干教师、巾帼明星、县优秀教师、县科研标兵、市模范班主任、市青年希望之星、市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教育部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魏平一直坚持与学生心灵交流。课下,她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心,及时给予他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帮助;课上,她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当有人面露疑惑,她会马上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表扬他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她在班级开设了“建议信箱”、“知心话信箱”。她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收到她精心准备的礼物。小小的礼物更加稳固了她在他们心中坚不可摧的地位,因为有了心灵的沟通,即使班级管理的琐事多如牛毛,即使班级管理的难度犹如坚冰,她也会一一理顺、一一融化。所以,她的班级管理就是“学生的地盘我做主”。

    在教学上,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和所有的老师一样,无数个课间,她为后进生单开“小灶”;无数个早晨,她带领学生朗朗而读;无数个饭后,她逐个给学生面改作业;无数个假日,她按需到学生家家访。家校合力,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的质量,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的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所以,经常倒数第一的班经她接手,通常都会华丽转身,跃居第一,那都是因为——她一个也不放弃。

    自从聆听了名师魏书生的讲座,她备受启发。所以,她在每接到一个新班时,开学初都和学生有个约定,那就是坚持写日记。她在听课中的“反思”,她在自我实践中的感悟,她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坚持写教学日记,使她在教学过程中,踏实地踩好每一个脚印,随时记录着。

    十几年来在杏坛耕耘,也收获了无数的喜悦。魏平曾多次做观摩课,从学校到全县,从县到市,又从市到北师大附小。各级各类的证书都见证着她成长的足迹,她成了做课专业户,这也是她最大的幸福。

    立足山村教育 播撒爱心种子 ——记宣化县洋河南镇羊坊小学教师白秀琴

    白秀琴,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拔尖人才、市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

    白秀琴视学生如子女,时刻把学生装在心里,她是学生心中的“妈妈”老师;她给贫困学生带来爱和希望;她扎根山村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奉献了29个春秋,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

    当学生犯错时,她从不会居高临下地去批评,也不会让学生做什么样的保证,而是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错误的严重后果,直到他们真正地认识到自己不该犯这样的错为止;她怀孕八个月时,正赶上数九天,雪大路滑,不能骑车,她就每天提早半个小时动身,宁可步行往返20多里的泥泞土路,也没请过一次假。

    1987年白秀琴还是民办教师,虽然每月只挣60元,但她要拿出20元寄给正在读高中的贫困生张小君,那时20元钱就足够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当张小君考上市建院时,她又一次性资助他1000元,每月还寄50元的生活费,直到完成学业。市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张小君的母亲紧紧地拉着白秀琴的手哭着说:“遇上这样的好老师,真是孩子们的福气啊!”。她还帮助原本已经辍学打工的朱玉琳重返高中课堂,她前后资助贫困学生张小君、孟小桃、朱玉琳、赵东、李树春共计6万多元。曾有老师问过她,从哪儿弄这些钱呀。她自豪地说:“这些年政府补贴给我的津贴每年有一万多,全部给了孩子们。”

    29年来,白秀琴一直工作在离家远、路难走、条件差的偏远农村学校。曾有很多次机会去好学校工作,但她想到农村学校缺老师,看到那些山村里饱含求知欲望孩子的眼睛时,她都坚决地放弃了。

    白秀琴在教育战线上付出了青春,付出了汗水,付出了爱!她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今后还会将爱心继续奉献给山村的孩子们!”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刘晓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