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开学经济”过度消费存隐忧

    张家口晚报讯 正值开学季,“开学经济”也一如既往地火了起来,不少文具店、书店、数码产品店等,随处可见学生和家长为迎接开学而选购商品的场面。然而,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把开学消费清单拿到眼前一看,少则上百,多则上万,数码产品更是成为消费必备项目,让很多市民直呼开学经济不“经济”。

    专家提醒,家长们应该对“开学经济”催生的浪费现象加以重视,引导孩子适度消费,在为孩子做好物质准备的同时,更应该从心理上给予关怀,并协助其做好长远规划,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位置和所处的阶段。

    ■现象

    开学经济不“经济” 家长腰包“伤不起”

    刘女士的女儿今年10岁。开学在即,她和几位同事一同到商场“大战”了一番。“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去购物,主要是选购一些孩子上学用的物品。”刘女士为女儿购买了书包、文具、课外读物、辅导书、衣服和一部电子词典,一共花去1500多元。“电子词典比较贵,为了孩子的健康,书包也选购了档次较高的。”刘女士还说,很多家长和自己一样,在孩子开学前夕都会有一笔不菲的支出,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这笔支出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相对于刘女士对“开学支出”的坦然接受,陆先生就显得有些吃不消了。他的儿子去年9月到北京上大学,先后购买了相机、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总共花了1万多元,加之孩子一并带走的学费和生活费,陆先生为此开销了近3万元。寒假快结束了,儿子又提出买辆汽车的想法。“我问过学校的辅导员,儿子有很多同学都在开车,我不想让他有攀比心里,但又考虑到开车在当今社会确实是一种生活技能,而且孩子是学建筑的,很多时候需要驱车到工地实践,我和爱人商量了一下,如果经济允许,准备为他买辆价格在5万元左右的汽车。”陆先生坦言,孩子的“开学支出”让他确实有些负担。

    除了对物质的需求,很多家长还把钱花在了补习班上。“开学之前我就为孩子联系了一个家教,报了一个特长班。”市民赵女士的女儿今年上高二,学习声乐专业,为了使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她总是将女儿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很“充实”。“上学期请家教效果不错,孩子的英语成绩提高了很多,家教费每节50元,每周3节,我还能承担得起。”赵女士说,专业课的费用比较高,老师采取一对一教课,每节课就要100元。“每年开学,孩子确实要花掉不少补习费用。”赵女士表示,很多家长都觉得开学支出伤不起,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伤不起”也得伤。

    
 

■质疑

    清单背后,为了学习还是攀比?

    在某家电市场,卖笔记本电脑和学习机的摊位生意最红火,多半是家长陪同孩子前来选购。市民张先生正在给念大三的女儿添置笔记本电脑。张先生说,刚上大学时,给孩子新买了台式电脑,这学期女儿说是宿舍其他人都用笔记本电脑,还用台式机感觉落伍了。“实在不想看到自己的小孩比别人差,只能‘咬咬牙’买一台给她。”

    春节过后,读大学一年级电视节目编导专业的小白开始筹划着要用自己的压岁钱置办一些开学用品,虽说压岁钱数目也不少,但无论怎样安排,依旧满足不了自己的清单需求。他说:“与母亲沟通后列出必需品清单,其中准备花6000元买部数码单反相机,平时采风必须要用,再用5000元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小白的家长介绍,其实家中早在几年前就购买了数码相机,但看着同学们都拿着新相机,开学又有摄影课,需要一个更专业、镜头好的相机,于是就补贴了他。

    面对高额的开学费用,一些旁观者不免质疑,学生上学难道非要购置这些设备吗?某大学毕业生小李表示,数码电子产品每年都在更新换代,起初会因为“面子”购买当时最新产品,但没过几天就发现像数码相机等这类产品平时使用率并不高,买上没过多长时间就觉得过时了。采访中,一些家长也无奈地表示,开学时孩子总要给列出一份清单,虽然也清楚有些东西不必要,但只要孩子满脸无辜地说句“别人都有了”,那就会心软地尽量满足,总觉得不能委屈了孩子。

    

    
 
 

■评论

    失去的不只是金钱 得到的不一定是财富

    每年开学季是商家销售旺季,被催热的“开学消费”确实带动了经济,但因此促成的部分攀比、奢侈之风也值得人们深思,学生一族渐渐形成的病态消费观急需反省和改正。对此,教育界人士呼吁,开学“拼装备”、拼花销,失去的不只是金钱,得到的也不一定是财富,开学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家长、学生、校方、社会和商家共同“扶正”。

    张家口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张树伟表示,在大学生中,开学高价置办“装备”问题较为明显,小学、初中和高中稍为“逊色”,却也有“星星之火”的状态。一些学生开学前的花销,远远脱离了学生本身的消费能力,这种攀比现象使学生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还让学生形成了不良的理财行为,学期初便把钱全部花光,剩下的日子便要借钱度日,严重者不排除有偷钱、骗钱和抢钱的可能。这样想来,开学过分置办“装备”,流失的不单单是几张人民币,更多的是价值取向偏离和虚荣心的过度膨胀。

    针对“开学经济”,张树伟建议,没走上社会之前,学生的行为多数靠外力约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这需要家长理性“爱子”,校方及时引导和商家适当推荐。张树伟说,家长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购买学习生活用品时,做到有选择、有目的、经济实惠,还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养成孩子理性消费的观念,教一些合理消费的方法;校方可以在学期初展开“勤俭节约”主题班会和一些宣传,还可以罗列硬性规定,如:在校统一着装、中学生不得使用手机等,从而约束学生的消费;作为商家,应多向学生族推荐实惠、耐用的产品,杜绝灌输“名牌”概念。

    ■声音

    【家长】

    “小孩子总会有些攀比心,做家长的就不能太惯,买学习用品还是量力而行,对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有好处。”

    ——在新华书店为孩子挑选开学所用课外辅导书的李女士如是说。

    “希望能提高他的英语水平,其他学习用品我们尽量节省,能用旧的就用旧的,数码产品买多了没准还会分心。”

    ——张先生家的孩子今年上高中,家庭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月付1500元左右的房贷。开学前他给孩子买了一部900多元的电子词典。

    【学生】

    “有时候看着别的同学用比较高级的电子产品也会好奇拿来玩,但毕竟我们还是学生,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上课,即使用了再好的学习用品,也比不上考试时的好成绩。”

    ——市九中初二学生小梁。

    “我现在读大学,有时候觉得应该有能力照顾自己,不能光为了攀比而花些没必要的钱,父母挣钱都不容易,有的时候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在石家庄读大三的小刘。

    【教师】

    开学因“挣面子”而出手,最喜笑颜开的莫过于商家,赚得钵满盆溢,可是最受害的莫过于学生,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攀比之风,最痛苦的莫过于家长,肩上的经济负担更重了。面对开学经济,家长应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每个月全家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和孩子一起来记账,这比直接告诉孩子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效果好得多。

    ——市某中学高级教师。

    张家口晚报记者 郑媛媛 武雅楠 李小永 文/图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刘晓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