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长城木偶戏传承400年

    

    曲长城木偶戏已经传承了400余年。小小的木偶戏包含着戏台搭建、木偶制作、道具制作、人物彩绘、木偶表演、曲谱唱腔、口哨吹奏及制作、乐器演奏等多种艺术元素,令人刮目相看。2007年,曲长城木偶戏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6月,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记者 王瑾涧 通讯员 亢晓明 田建辉

    木偶传情,丝竹说话

    曲长城村位于阳原县城南约15公里处,位于桑干河南岸六棱山脚下。这里风景秀丽,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村内古建众多,书香气息浓郁,有布局讲究的五街十巷、司苏龚刘四大姓祠堂以及御赐的“明经进士”宅第。逢年过节,这里的社火种类繁多,热闹异常,有高跷、旱船、背阁、小车会、木偶戏等等,而木偶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龚学军的父亲龚家朋就是木偶戏传人。耳熏目染,龚学军从小对木偶戏情有独钟,初中毕业后成为木偶戏班子的一名成员。时光荏苒,一晃龚学军已经是62岁的老人了。

    8月31日下午,龚学军正在老院的闲房里摆弄着木偶戏的道具。他珍藏着好几箱子木偶戏道具,包括身架、木偶头、衣服冠戴以及各种乐器,这些东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伴随着龚学军嘴里发出的“哐啋”、“哐啋”伴奏声,他的手里木偶彷佛被注入了生命,踢飞脚,舞身姿,甩水袖,翻跟头……让人眼花缭乱。

    木偶由头部、身架和底座组成,头部是用纸浆成的,下边有一根木制的柄。做木偶头时,先把白纸泡成纸浆,然后糊在椭圆形的木制头型模具上,待其干好后剥下,就成了一个中空的木偶头。木偶的眼睛是画好后粘在挖好眼睛的孔洞里的,可以活动,非常有神。用颜料为木偶头画上脸谱、头发,再在其颈部沾上一根木棍,木偶头就做好了。木偶的身架是木头做的木框,上有三四处插孔,与底座相连接,可以调节身架的高度(不同的角色高度不同)。此外,木架上还要安装木偶的两条腿,腿是活的,但不着地,着地的部分是底座。底座是一块较厚重的圆木板,可以保证木偶稳稳当当立在戏台上。

    木偶头画好后就不能变,但身架是可以通用的,只要换上不同的头穿上不同的服装,就是不同的角色。

    表演前,木偶头往身架上一插,穿好衣服,戴好冠戴,就可以上场了。木偶的手臂并不固定,表演时演员拿在手里,通过操纵木柄完成各种动作。表演时,艺人隐身于4平米见方的小戏台后,操控着一个个木偶角色粉墨登场,唱出一台台极富感染力的木偶戏来。经过一代代传承发展,曲长城木偶戏老艺人的表演能达到让木偶传情、让丝竹说话的境界。

    400余年传唱不息

    据村民司治均老人介绍,曲长城木偶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当时村里有一个姓司的人(其名不祥),因当地遭灾,他外出谋生一走3年,先后到北京、张家口、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地耍木匠手艺。回家后,这个木匠就带回了一个彩绘的木偶头部。后来,他凭记忆模仿制作出了木偶的身子和四肢及其他一些道具。夏天人们在树底下乘凉时,他就拿出来进行表演,很受人们的欢迎。不过那个时候是没有唱腔的,他只用口哨代替唱腔,其曲调也只是阳原人耳熟能详的爬山调。

    木偶戏的戏台是用竹杆和白布制作的长约1米、宽约0.6米的小戏台。表演时,表演者隐于幕后,用食指支撑挖空的木偶头,以拇指、中指操作衣袖,木偶人可以做出各种动作,同时口含小哨吹出各种曲调,代表唱词,称为手把傀儡,备受群众喜爱。

    明朝末年,当地村民对这门艺术进一步发展,做成了近1米高的木偶,又彩绘为各种角色人物,生旦净丑配套,丝弦及打击乐器、木偶戏装和头戴以及刀枪剑戟等道具应有尽有,主要表演民间小戏和部分晋剧选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清代,这种艺术形式进一步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及乐器齐全的晋剧形式木偶戏,演出盛况空前。演出剧目主要有“打金枝”、“骂金殿”、“三娘教子”、“牧羊圈”、“断桥”和自编节目,形成当地独特的艺术形式。

    木偶剧发展鼎盛时期,曾培养出银匠黑、羊倌红、陪成旦等著名演员。据说,杨培林(羊倌红)的唱腔可以顺风传3里。著名司鼓司保山,丝竹乐器样样精通,那时的乐队阵容也很强大,驰名乡里。当年的一首打油诗可以反映出人们对木偶戏的热爱:少吃几顿饭,要看培成旦;宁肯误个工,也要听羊倌红。

    上世纪40年代木偶戏班曾到张家口、宣化、山西、内蒙古等地演出。然而,在“文革”期间,木偶戏停演,木偶戏班演职员解散,设备大部被毁。木偶戏传人龚家朋经常与外地艺人切磋技艺,时时为恢复木偶剧的演出做准备。改革开放后,木偶剧在第十代传人龚学军的组织下再次上演。

    看演出村民乐开怀

    2007年,曲长城木偶戏成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6月,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曲长城木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一种特有的简约美和淳朴美,深受当地群众和周边地区人们的喜爱。龚学军家的老院现在是木偶戏班子平时聚会娱乐的场所。几乎每天下午,一群老艺人都会聚在这里吹拉弹唱,沉浸在戏曲艺术之中。

    根据演出的剧目,龚学军和木偶戏班子成员制作了一些木偶头、服装、冠戴,修理、新制作了一些身架。

    每年的元宵节前后,10多个老人就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在村内搭起的小戏台上,男男女女的木偶人峨冠须髯、舞带飘袦,往来穿梭,所扮演的文臣武将栩栩如生,隐于台后的表演者全神贯注地操纵着木偶的每一个动作,小鼓、小镲、小锣、板胡、二胡、三弦等组成的乐队随着演唱者的唱腔有节奏地敲打着,有时候用口哨吹奏曲谱来代替台词。

    像《打金枝》《骂金殿》等一些木偶戏,全场的演员加起来有20多人,不亚于一台晋剧大戏的人数。这时候,一些年轻人也上台搭把手。一场场剧目让村里村外的人们流连忘返,一出出唱腔让台上台下的人赞不绝口。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刘晓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