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张家口:城市的兴衰(下)

    为什么张家口这座小小的城堡,会在今天发展成一座占地广大的地级市,而宣化却从一座府级城市下降为张家口下辖的一个区?

    带着疑问,我从北京出发,前往宣化和张家口一探究竟。

    ◎成一农

    堡子里

    ——张家口城市的生长点

    与宣化相比,要在地图中找到张家口的老城更为困难。硕大的城市中布满密密麻麻的街道,既没有典型的环城路,又没有特殊的街巷布局,要寻找老街巷、老地名则完全是大海捞针。从卫星图上看,张家口市区大都是大体量的现代建筑,只是在南北贯穿城市的清水河西侧存在一小块小体量建筑的密集区。放大这一区域,其中部似乎存在一个长方形的环形结构。再查阅现代地图,映入眼帘的就是构成这一环形区域的街道名——南侧的“东关街”、北侧的“北关街”,这显然已经指出了老城的范围。地图中环状区域的内部被称为“堡子里”,显然这就是张家口城市发展的生长点——张家口堡的所在地。

    张家口

    ——古朴的城堡

    在宣化住了一夜,第二天开车不到30分钟就到了张家口。与宣化相比,张家口是一座庞大的、更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在清水河东岸的滨河中路停下车,就开始了我们的步行之旅。

    在去清水河西岸的张家口堡之前,我们沿着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宣化街南行,前往一个不得不看的地点——张家口老火车站。这是一座黄红相间的砖构建筑,规模不大,而且颇为陈旧,与周围现代化的建筑颇不相称。站在车站中间,你会有一种回到民国时代的感觉。

    这座火车站始建于1909年,是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终点站,已有百年历史。詹天佑、孙中山等人都曾经到此站视察京张铁路,1926年少帅张学良曾在此遇刺。车站不大,历史故事却颇多。坐火车来张家口,若想参观这座老站,切记一定要坐到“张家口北站”。

    参观完张家口老火车站,从桥西大街向东沿着东关街西行,在第一条往北的胡同处折向北,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座精致的过街楼,也就是明代张家口堡的鼓楼。

    从地图上看,鼓楼所在的街道是整个张家口堡南北向的中轴线,鼓楼坐落于此正符合传统中国城市的建筑布局。鼓楼修建于明初,高约20米,为四方形,其上建有飞檐高挑、红墙碧瓦的门楼。为了加固、支撑外挑的飞檐,各立两根红色木柱,建筑形式非常奇特。此外,在鼓楼内侧顶部,有一块石雕的八卦图,不知有何寓意。

    张家口堡之内,保留有大量古朴的建筑,与城堡东侧繁华、喧闹的现代商业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沿着大街北行,在路西一条胡同的北侧发现了一座影壁墙。中国古代能在大门对面修建影壁墙的,除了衙署、大型寺庙等官方建筑之外,只有一些豪门显贵或者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走到跟前,果然发现了一块镶嵌在墙上的光绪年间的《张家口新建抡才书院碑记》,而在影壁墙对面的铁栅栏门内,一座筒瓦覆顶的高大建筑可能就是书院的残存部分。

    继续向北,很快走到了堡子的北门。按照史料记载,张家口堡原来只有东、西两门,北门是后来加开的,不过现在东、西两门都已损毁,只有北门保留了下来。城门不大,窄窄的大约只能容两三人并行通过。其旁边的城墙上有一座玉皇阁,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张家口堡。

    大境门

    ——沟通内外的孔道

    出了张家口堡,沿着道路北行,城市两侧的山势逐渐向中间聚拢,步行了大约3公里之后,我们在两山之间的最窄处找到了明长城上的关口——大境门。城门上方题有“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其撰写者为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高维岳。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走西口))中的“西口”指的是今天大同以西的杀虎口。但实际上在清代以及民国历史上,更为重要的是与“西口”相对的“东口”,也就是张家口,再具体一点就是这里的“大境门”。

    由于“大境门”是长城上通往内蒙古的重要关口,张家口堡在明隆庆年间被定为与蒙古互市之地,到万历年间,张家口的互市贸易已非常繁荣。清代,张家口仍为对蒙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后,张家口一跃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地位不断上升。从大境门爬上长城,只见长城沿着山势东西延伸。在长城上向外眺望,漫漫的黄土、荒凉的景色,与墙内熙攘往来的景观完全不同,虽然有村庄,但基本看不到农田,只是在河谷中稀疏地分布着小片树林。在这里,长城确实构成了一条分界线。

    总结

    ——城市的兴衰

    宣化、张家口之行已近尾声,是时候揭开城市兴衰之谜了。

    明代,宣化地处山间平原,面积广阔,交通、农耕便利,又有着修建大城市的地理条件:同时,因其与长城的距离恰当,既可以居中调控,又不至于轻易受到外来的威胁,所以它在明代成为长城防御的“九边”之一。而张家口,虽然具有沟通蒙古地区的作用,但当时这种作用并不占据主导位置,其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军事防御,因此只能作为长城防御的一座小关口。另外,张家口位于两山之间,地势狭小,在衣耕时代,城市注定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清代,随着民族关系的逐步融洽,长城的防御功能逐渐消失,宣化赖以维持其城市地位的军事价值也随之丧失,因此在清代之后逐渐衰落。而张家口作为内地通往蒙古,甚至俄罗斯的交通要道,随着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交通枢纽的地位不断提高,城市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到了近代,随着交通工具、机械工具的广泛使用,狭隘的地貌不再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局限,城市占地面积急速扩张,因此在民国时期,张家口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最终成为北京西北大门外的中心城市。

    (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后)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刘晓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